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六安市> 裕安人物

王兰庭

[公元1865年-1938年]

王兰庭为[公元1865年-1938年]

  王兰庭(1865——1938)原名新苓,号畹香,六安县大牛集人〔现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十五年进士及第,先后任会试考官、编修处纂修、国史馆总编纂等职。光绪二十九(1903年),擢入翰林院,帝授检讨,记名御史,为光绪皇帝的文学侍读,从二品。所撰《殿试御览》,光绪帝批语赞云:“词清似水,笔利如刀”。宣统元年(1909年),父丧,返六安守孝侍母,丁忧未满,辛亥革命爆发,清朝亡,民国立。乃赋诗颂曰:“改朔乾坤正,重光日丹悬”。遂定居六安城内,易名逋,字秋士。
  1911年,出任六安州立中学堂监督〔即堂长〕。致力改革旧学制,设置新课程,实行文实分科,文科以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课;实科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博物为主课。注重严肃师道,平时饮食起居,身为仪则。关注时局,树立新学风,以“忧国忧民思想”为六安造就众多英才。
  1914年,多次谢绝安徽督军倪嗣冲“出山襄办安徽政务”之慕名聘请,自绝名利,恬淡家居,安于田园,学圃学稼,植树莳花。春秋佳日,或漫步陇头,与田父野老共话桑麻;或杀鸡沽酒,邀请诗友词客细论诗文。抒发田园生活情趣,清新而隽永。诗如“柴门花落风为扫,幽栖为有田家好”〔《田家乐》〕,联如“花事无多,鹤肩红雨;诗情何处,牛背青山”〔《村居楹联》〕。曾为《安徽通志》撰写《六安宗教·物产志》等篇,参与《六安县志》编修。
  民国23年,还为六安小东门外九墩塘的六德公园凉亭圆柱撰写楹联,其楹联云:“六城风景,宛如西湖,把酒试登临,四野桑麻收眼底;两岸园林,曲通南海,凭栏增感触,万家忧乐在心头”。20年代,面对军阀混战,兵连祸接,水旱疾疫,民不堪命之社会现实,虽身在田园,而忧民忧国,其心如焚。积极参与救恤六安难民,为六安救灾机关写作《为灾民募赈启》云:“鸠形鹄面,家家无隔宿之粮;白草青火磷,夜夜有啼冤之鬼。涸辙歼鳞,尚哀呼而乞活;覆巢乳燕,正惨叫以救援。”情辞惨烈,灾民感戴。
  1931年,日寇入侵,东北沦陷,乃有诗《书于“九一八”事变后》云:“正愁战垒四郊多,况复长鲸蹴海波。万口争衔精卫石,孤忠欲奋鲁阳戈。河山忍见金瓯破,身世还需铁板歌。漆室吟残聊自励,鬃丝如许奈人何?”。其忧民爱国、仇日抗侮之情,激切如是。
  1937年,日寇兵火延烧至六安,时虽年逾古稀,垂垂老矣,然不得不喘息扶杖,四处流浪。-途中,尚吟诗期盼:“何日家园桴鼓静,陇头倚杖看春耕。”1938年冬,在避难栖身之穷乡破屋,张目饮恨,凄苦离世。
  在清代,殿试选官时,书法是一项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并且统一要求写端端正正的“馆阁体”。因此,进士从秀才始便练就了过硬的楷书功夫。王兰庭擅长书法,除楷书外行草亦精,这是他及第入仕,钦点翰林的基本功。翰林院是国家的人才重库,被选中翰林是学子至高无上的荣誉。进士一旦被选为翰林,就被人们视为储相。按清制,只有考中进士,才能入翰林,而只有翰林出身的大臣,才有资格入阁为大学士或成为封疆大吏。因此,“好好读书入翰林”,是天下学子终生梦寐以求的理想和追求。

同年(公元186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