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晋江人物

吴火炉

[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吴火炉为[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吴火炉,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优秀企业领导人。
  为晋江引进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吴火炉花了四年时间与宝洁公司进行谈判,从此亲亲“与世界接轨”的梦开始“落地生根”。
  此后,参与果冻行业国家标准的制定、参与海苔行业标准的起草,他带领的亲亲在国内同行中处处显示大腕风范。他创立的这家企业从1998年就开始改制,2002年通过验收,但他毅然放弃上市!A人物·创业故事做拉面到牵手500强起起落落的曲线造富,似乎每个企业家都是大同小异。然而在细细品味每个企业家的创业故事时,却给予我们不同方向的思想撞击,不同深度的思考空间。吴火炉的故事也不例外。他的故事,让大部分平凡的人领略无法亲眼目睹的“风景”。采访时,这位15岁开始谋生的企业家,向记者讲述了他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故事。
  第一个吃“洋螃蟹”去年4月的一天,晋江五里工业园区。
  身材魁梧,穿着一身灰黑色西服的吴火炉,神采奕奕站在话筒前,郑重宣布亲亲与宝洁公司的合作项目正式投产。当时,晋江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也出席了这一具有特别意义的庆典。这是宝洁公司的中国第一家“品客”薯片生产基地,也是晋江引进的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吴火炉花了四年时间,终于在亲亲工业园内种下了这粒“与世界接轨”的种子。
  而此前的四年,亲亲与宝洁的合作留给了人们不少想像空间。从2001年开始,“品客”选“中国郎”进行了两-筛选,“7选3,3选1”,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亲亲身上。紧接着,亲亲大兴土木,为“品客”建厂房,引进设备,聘请工人,宝洁的“品客中国路线”开始一步步实施,联姻似乎已没有了悬念。但是,不久后,有媒体突然传出“该项目可能告吹”,亲亲与宝洁的工作人员又都守口如瓶,使得外界各种猜疑顿生。
  这样的猜疑一直到吴火炉宣布“品客”项目正式投产才算消失,吴火炉就这样不声不响地成了晋江第一个吃“洋螃蟹”的人。
  15岁开始谋生,吴火炉称自己小学都没毕业,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他不仅谈吐文雅,还能偶尔说几句英语,像个“海归”。这位在亲亲员工心目中极具个人魅力的老板,他的过去又到底是怎么样的呢?“6分”与“3万”的故事15岁开始到办工厂之前,吴火炉主要与父母亲在家里做“手工拉面”养家糊口。
  当时,一斤面线才赚6分钱加工费,但几年下来,他就有了3万块钱的资金积累,拼出了人生“第一桶金”。“6分钱”与“3万元”,这数据的差距,很难让人想像当年的吴火炉是怎样赚取的,又是如何积累起来的,所以,其间的艰辛不言而喻。
  “1985年,我已经23岁了,筹集5万块钱决定办一家面粉厂。办厂得有机器,而面粉机要到安徽五河县去买,当时银行不像现在那么方便,买机器得带现金去,所以我用一个黑色皮包,装了一包厚厚的钱(当时还没有面值100元的人民币),一个人跑去安徽五河县,再把机器运回来。那时,身上带着那么多钱,挺害怕的,一旦被抢了,不是白白辛苦了好几年。但我还是做了,也做起来了。”谈起1985年办梧埭面粉厂时,吴火炉感触颇深。“有不怕犯错误的冒险精神,敢于大胆进行创造的设想,又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套缜密的检验流程,这是现代企业不断兴旺发达的秘诀之一。”后来他说的这句话,成了亲亲员工们的名言。这句话或许是他创业经历的感悟。
  冷静面对生存危机1991年,“亲亲”这个品牌诞生,但同一年,他面临了企业“生与死”的考验。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有人开始做膨化食品,我们面粉厂给他们供应原料,记得当时新加坡人到厦门投资,生产虾条,卖得很不错,所以就有了做虾条的想法,于是就创办了亲亲食品有限公司。但是,当时由于资金周转不过来,企业差点夭折了。”第一批“亲亲虾条”卖出去后,货款却收不回来,这使吴火炉几乎陷入了绝境。春节就到了,工人的工资发不出,原料款无法支付,怎么办?“那段日子是最难受的,后来,就在春节前五天,我向朋友借了5万元,先把工资发了,让员工安心回家过年,原料款跟供应商协商先欠着,就这样先挺了过来。”这件事后,他显得更加理性与冷静。春节一过,他马上组织员工对产品质量、包装,以及销售方案等进行改进,仅用了半年时间的准备,“亲亲虾条”再次推向市场。这一次,他成功了,“亲亲虾条”一炮打响,红遍大江南北。
  第二年,他马上在辽宁抚顺建起第一家分厂,接着每年建一家分厂,在全国各地一共建了六家分厂。亲亲开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B人物·印象冒险主义推崇者出生在晋江安海的一个小村子里,祖辈父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吴火炉从小就习惯吃苦。然而,贫穷与简单的农村生活并未让他随着规律的齿轮旋转,去追随这种千年不变的轨迹,反而铸造了他勤劳又敢拼的特性。
  15岁开始,他随父母一起加工“手工面线”。他向记者描述了那时的一个冬天的早晨:凌晨3点左右,在温暖的被窝里被父母叫醒,屋外是呼啸的寒风,黑漆漆一片。为了和面,他脱去外套,只穿一件单薄的衬衣,在微弱的灯光下,用刺骨的冷水和着面粉,一遍遍地搓着,使之变成面团,接着再切成面条,拉成面线。
  就这样在完全手工的情况下,他一天要加工100多斤的面线。
  终于太阳出来了,他又得把加工好的面线拿到楼顶晒,晒干后才能挑出去卖。
  几年来,起早摸黑,他用汗水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费用,并积累下数万元创业原始资金。
  这种“滴水成河”般的资金积累,并没有让吴火炉“守财奴”般守卫着这些血汗钱,相反,他竟然几天之内把这些钱花完了!1985年,仅23岁的吴火炉,带着一包厚厚的人民币,只身北上,几天之后,在乡亲们诧异的目光中带回了一台面粉机。23岁,在那些叔婶们的眼里,他还不过是个“毛头小子”,他也称自己当时连普通话都说得“吞吞吐吐”。
  这是他第一次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重大决策。然而,那段去安徽五河县买机器像梦一般的经历,让他的人生从此发生巨大变化。安徽归来,他又筹集2万块,办起村里第一家面粉厂。随后的三年,他的面粉厂增加到三家。
  “做人要有不怕犯错误的冒险精神”,吴火炉常常在他的员工面前说这样的话,这或许就是他成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