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西省> 宜春市> 铜鼓人物

吴凤笙

[清][公元1823年-1879年]

吴凤笙为[清][公元1823年-1879年]

  吴凤笙(1823~1879)号纯治,字蟹谷,铜鼓东门口人。其少怀大志,决意效仿卫青、马援、霍去病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因而精读兵法,苦练武术,待机从戎报国。
  太平军兴,吴凤笙响应朝廷号令,招募乡勇,组建刚毅团练,协助清军征战修河流域,屡操胜券,清廷授其府经略衔,并将刚毅团练编入绿旗正营,调往河南项城,反击太平军苗沛霖部。绿旗正营与刚锐、毅继等营协同作战,苗部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凤笙即挑选500名精壮,冒雨奔袭敌营,奋勇拼杀获胜。中丞严渭椿奏报朝廷:“吴凤笙身先士卒,通晓军务,善于用兵,才干过人……”皇帝下旨嘉奖,赏赐凤笙知县蓝翎,并令其统率新凤、毅健诸营,开赴信阳,围剿、招抚罗山27塞。在剿抚秤钩塞时,凤笙腹泻,又腿部受伤,其率部猛打猛冲,险中得胜,朝廷又赏其同知花翎。
  时隔不久,河南捻军突然袭击枣阳,吴凤笙临危受命就任枣阳知县,亲率新凤中营击溃敌军,化险为夷。讵料捻军去而复返,又聚10余万兵丁,将枣阳城团团围困。凤笙凭借深沟高垒,坚守城池,间或以炮火轰击敌营,消耗捻军心力。围城一年有余,捻军拔营撤退,凤笙率兵追击,斩获无数。枣阳素多盗贼,经常东剽西掠,骚扰百姓。凤笙探明贼情,巧设计谋,将盗魁贼首擒获斩首,并警示、遣散余众,自此,枣阳及周边的桐柏、泌阳、唐县等地亦贼风日息,民渐得安。
  清光绪四年(1878)春初,吴凤笙移署福建寿宁,数日后又调任台湾嘉义知县,到任不久,福建巡抚以军务需要为由,委派凤笙督带福清大营官兵进驻花莲港,平息高山族民众-。事平后,凤笙大兴教化,鼓励山民勤于垦殖,发展农牧,尽快安居乐业。凤笙除暴安良,扶危济困,轻财仗义,热衷于赈济孤贫,兴办学校,铺桥修路,举衰起惰等公益事业。其毕生多谋善断、文武双全,为官清正廉明,每当奉调离任,市民皆饮泣挽留,并立碑刊载其功德。
  凤笙驻守花莲港虽不满两年,但其军政事务集于一身,平日十分繁忙,加上水土不适,瘴气侵袭,终于积劳成疾,病逝行营。朝廷对其厚加优抚,敕授福临知府衔,赏花翎顶戴,追赠朝议大夫。凤笙之妾柯氏,亲扶灵柩,从基隆上船,历时两个月才抵达铜鼓,择日将凤笙安葬于下窑铺后山网形。宁州学正、铜鼓分防府同知均对柯氏进行表彰,称其“贞心苦节”“节苦风香”。柯氏在铜鼓守孝三年后,拜别夫墓,回到福建娘家。

同年(公元182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7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