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云南省> 曲靖市> 沾益人物

温培群

[公元1907年-1978年]

温培群为[公元1907年-1978年]

  (一)  温培群,原名温培川,又名温培义,字独超。1907年农历正月初一出生,系沾益县二龙抢宝(后改名建新)村人。他自幼天资聪颖,自尊心很强,9岁进入乐利庄私塾读“四书”、“五经”,两年后停学务农,16岁继续求学,随其胞兄温培行(省三师附小教师)进入曲靖省三师附小就读。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努力,连年破格升级,仅用5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和初级师范的课程。在此期间,他曾结识了当时的省三师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陈香圃和进步教师桂涛声等人,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问答》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编写的《大炮》等油印小册子,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与影响。逐步树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
  1928年秋,他由省三师毕业,同乡后即进行大胆实践活动。首是对地方上严重存在的封建迷信及陈规陋习进行革新,组织“拉偶队”把庙中菩萨掀倒碎毁,把上地庙拆除,把龙树砍倒,劝告乡亲莫信鬼神,有病有灾请求神汉巫婆无用,应该求医和依靠民众自己解决。再是他发动群众成立“禁烟会”,制定规约,不准吸食大烟和-,大力宣传男女平等,提倡妇女天足,反对缠足,号召妇女起来读书识字,反对封建礼教等。同年他与知交学友解振邦(中共地下党员)相约,筹措旅费,化名“赤生”和“化生”,怀着寻求革命的抱负,去广州投考黄埔军校,行至河口,因军伐混战,交通受阻及旅费不足,失望而归。时值云南“六·一四”政变,军伐两次混战于曲靖城,附近人民群众身受战乱之害,加之地方连年匪患猖獗,社会秩序异常混乱,乡里民众无法安居乐业。温对此状深感忧心,遂与同学孙守仁和族弟温培谦商议,一致认为必须组织自己的武装,维护家乡的安宁。随后他们到平彝(今富源)买枪,又从逃兵和土匪手中缴夺武器,邀约地方有识有志青年80多人,组建起一支“乡村自卫队”,他任总指挥,温培谦任参谋长。自卫队组建起来以后,其家乡附近村寨一时得以安宁,土匪抢劫事件被杜绝,地霸武装亦不敢肆意扰民,深受地方广大村民的拥护和支持。地霸头目夏明阳则怀恨在心.故意挑起国民党白水镇驻军和自卫队之间的矛盾,导致国民党驻军团长梁兴楼率队围剿自卫队,收剿自卫队所有0弹药,强令自卫队解散,至此温培群领导的自卫武装遂告结束。
  (二)  1928年,沾益县教育局委任温培群为教育委员,并派他到小偏山教书。由于他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在地方摘自卫武装遭挫折,因此他从长计议,乐意接受此委派,决心转为走教育救国之道。在偏山小学任职期间,他推行新学,使用新教材授课,废文言八股,汫用白话文,注重教、学、做三结台,深受学生和家长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支持,使学校越办越兴旺。为解决农家子弟入学难,高小毕生能就地升入初中就读以及农村子弟到县城求学不易等问题,他又动员各方捐献资助,在二龙枪宝村的一块菠萝地(后改为播乐)办起了一所可容纳500名学生的沾益县第四区两级小学。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工人头脑和农夫身手的有用人才,除课堂学科教学外,他带领老师和同学,边教学、边平整校园场地,自力更生种菜背柴办伙食,每周劳动—天。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经费来源,又筹办一批农工养殖副业生产,如种烤焖、炼铁、烤酒,榨油、扯粉、养猪以及织布厂等。在他的领导下,全体师生都以劳动为荣,艰苦为乐,相互友爱,团结活泼,既使工副业生产搞得热火朝天,呈现一片兴旺景象,又促成良好浓厚的教学空气。由于学校注重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改进教学方法,将注入式改为启发式,并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寓于教学之中,使学校教学、劳动双丰收。第一个高小班毕业时,有8人报考省立曲靖中学,全被录取。由于播小办得出色,外县学生也纷纷慕名而来报考求学,使学校愈办愈兴旺,受到当时省教育厅的嘉奖,赠匾额两块。一曰“教亦多术”,二日“功宏乐育”。
  (三)  1935年4月26日,红一方面军九军团-王首道同志,率队路过播乐地区,当晚宿营在乐利庄村,曾派人将温培群找去面谈,询问了他的办学方针等情况,并对温和随往会面的师生进行国内外形势教育,宣讲共产党的革命宗旨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温的办学工作给予很大鼓励。临别时,王首道同志还将《革命领袖传》、《土地问题》、《共产国际纲领》等革命书籍和数件生活用品赠送给温培群和随去师生,并留下字条一张交李润生老师,上写:“以后各军到此,请指示工作。王首道”。红军走后,当谈起此事时,他总是深有感慨地说,“红军-王首道同志,是我一生中最敬仰的人”。此后,他在办学上,更加坚定了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36年4月2日,由贺龙等同志率领的红二方面军后续部队又路过播乐地区。温怀着对红军敬佩的心情,冒着政治风险,不怕涉慊,将身患重病的掉队红军战士何长发收为义子,为他治病,送药端汤。病愈后,还为其娶亲完婚,生有—女,1963年,何长发为了赡养0,才惜别温家,转回故乡贵州毕节。此事迹受到乡里颂扬。温却说,并非图名利,为的是军民之情。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中共云南省工委为建立农村革命工作据点,选择了播乐作为滇东北的中心据点,特派中共地下党员樊子诚转回家乡开辟党的地下工作。温对樊子诚的政治身份和所负重任虽不知道,但对樊到校谋职一事,是给充分信任和支持的,同意接纳并委以校务主任职务,凡是樊的主张和建议,他都给予采纳,放手让樊去做,使教学更有生气。在原小学的基础上,增办了初中、高中和中师班,后来又改名为“沾益县立农业职业学校”。学校规模的扩大,为党培养干部,积蓄革命力量,创造了有利条件。樊以聘请教师为名,先后分批接收省工委安排的中共地下党员30多人到校任教,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1937年至1948年,在省工委领导下,该校先后建立了党支部、特支,乃至中心县委。地下党在学校内外开展地下工作,作为该校校长的温培群是有觉察的,但他仍一如既往的给予支持。播乐中学自从有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后,更是越办越有生气,温培群校长的名望与学校的声誉传遍周围百里之地,临近几县,甚至贵州盘县等,慕名前来求学的学生日盗增多。因而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注意,对温进行官位0,寻机派人打入播中搞破坏。国民党沾益县党部委任温培群为区分部书记,要他在播中发展国民党党员,而他确不屑一顾,使当局无可奈何。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全面内战,在国统区大肆进行-反人民活动。我党开展武装斗争已势在必行。为加速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党组织通过-关系,使温培群出任沾益县教育局长,以执掌全县教育大权,由樊子诚任播中校长。正当中共沾益中心县委按照上级党组织织的指示,在播中积极进行武装斗争准备工作时,以沾益县参议长张光生为首的一小撮顽固-分子,沆瀣一气,向国民党省、专当局告发播中“-”,要求派兵镇压,阴谋将播中并入沾益县城的龙华中学,以此拔除播中革命中心据点。在这危急关头,播中地下党发动领导了护校斗争。在这场护校斗争中,温培群旗帜显明地投入了战斗,他在报表上发表声明启事,驳斥张光生一伙的恶毒攻击。对党领导的护校斗争,给予有力配合,致使斗争取得胜利。
  1948年秋,中共云南省工委批准沾益中心县委以播中为中心的武装起义计划。党组织认为,温培群长期与党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应向温通报商量。临近起义时,中共沾益中心县委樊子诚、李天柱、杨泓光等同志立即登门向温校长通报了武装起义的行动计划并征求其意见,温深切感受到党对他的信任和尊重,也由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是他的一贯主张,于是他果断表示:我完全拥护支持,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1948年9月5日,在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第三支队的接应下,温培群和全体师生员工及附近农民500多人,一道参加了党领导的反蒋武装起义,编入自救军—纵三支队。在他的影响带下,沾益督学温培行和国民党区长樊子愚、乡长顾超级等人,也毅然参加起义,并献出私有的武器弹药、物资和现款支援起义队伍。
  播中“九·五”后,在敌重兵的围追堵截下,主力辗转抵达陆良龙海山根据地。为使武装部队有个坚实的后方基地,使播乐据点得以继续坚持和巩固,当部队从会泽转回沾益喜沙时,支队党委决定由温培群带领武装小分队留守播乐,开展工作。他从党的革命利益出发,为全局着想,坚决听从党组织的安排,愉快地接受了巩固和发展革命据点的光荣任务。
  国民党沾益县政府得知温培群回到播的消息后,以为温有所“悔悟”,遂软硬兼施,采取各种手段,对温进行“劝降”,说只要他把起义师生动员回校复课,可保证学校所需经费与安全。温藐视地回答:“人是你们逼走的,我有什么办法?”当用软的一套未达目的后,县长冯思定亲自带领十多人的武装护卫到建新村找温培群,威胁说:“若不听忠告.你是要吃亏的。一旦上面动了干戈,为首的将格杀勿论”。温培群风趣的回答:“播中师生的出走,是被张光生一伙逼上梁山的,解铃还得系铃人,我是无能为力的。格杀勿论嘛,你我都想想,反动派反动到底,为首的也同样格杀勿论。”冯县长被温弄得十分难堪,仍一无所获.沮丧而归。
  温培群回播乐后尽管生活艰苦,斗争复杂,但他总是以大无畏的斗争胆略和高超的斗争艺术,与敌人展开斗争。经半年多的努力,使基干武装队伍又发展到100多人枪,还动员300多人参加游击主力部队。此间,他还通过与沾益县政府军事科长丁一安的友好关系,掌握敌人动向,互相配合,发挥他自身的社会地位与名望作用,分化瓦解沾益县境的反动区、乡武装和争取团结非党反蒋武装,聚集革命力量。
  1949年4月,根据武装斗争发展的需要,中共滇东北地委决定成立人民讨蒋自救军沾益支队。温培群在滇东北地委副书记李天柱同志的指导帮助下,以其身份名誉,向县境内各个自发反蒋武装的头领写信和派出人员,进行团结争取工作,使20多支自发反蒋武装都得到收编。其次是利用丁—安当时的合法身份,借成立“剿匪指挥部“之机,将国民党各区、乡的“自卫队”集中起来,由丁统一指挥。1949年4月10日,将400多人枪带到建新村游击区,倒戈起义,4月12日,宣布成立了沾益支队。温培群被任命为支队长。温对革命是忠心耿耿的,他总是这样说:要革命就得紧跟共产党走。”(四)  1949年秋,沾益县除城区外,广大农村基本上被党所控制,大部分区乡村建立了人民政权和党团组织,贫农团、妇女会、民兵、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亦纷纷建立。为加强沾益县党政工作的统一领导,中共滇东北地委决定成立中共沾益县委和县临时人民政府,任命温培群为临时人民政府县长。在职期间,他认为人民的县长要爱人民,要与人民风雨同舟。1949年9月6日敌89军进剿扫荡建新村,他立即带领武工队赶赴现场救援人民群众,发动邻近村寨群众捐助,解决受害群众衣食住房的困难。他目睹播中校舍和建新村民房被烧光,无辜乡亲31人被杀害,24人被打伤,还抓走21人,千多乡亲无家可归的惨景,悲痛地落下了泪水。敌人的残暴更加激起心中的怒火,他化悲痛为力量,带领武工队和全体工作名人员,怀着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满腔仇恨,又投入到堵击溃军残敌,迎接野战军入滇解放云南全省的战斗中去。为搞好迎军准备工作,按照县委的安排,他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为野战军做军鞋,筹集粮草和猪羊肉食,带领群众和民兵锄奸反特、坚壁清野,切断敌人交通和通讯线路,0地完成了党组织交赋的工作任务。
  1950年3月,云南全境解放,沾益县党政领导机关公开成立,温培群被任命为沾益县人民政府县长。他时时事事为人民利益着,关心群众生活。他虽然未加入党组织,但他总是按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党始终是信赖和拥护的。
  1951年,党组织调他到中央革大云南分校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东川铜矿公路工程处担任秘书科长,后又调易门铜矿任行政股长。他从不计较名位高低和工作条件的好坏,绝对服从党的安排,并出色的完成他所担负的工作任务。他始终保持优良的革命传统风,从不搞特殊化,生活简朴,与群众打成一片,长期坚持和职工一道在集体食堂排队就餐。在国家困难时期,为改善职工生活,不顾年老体弱,常跑外地采购蔬菜和其他副食品,还不报销旅差费。1973年,他由于年老体弱多病,党组织照顾他离职到农场休养,他仍不顾自己的身体,先后积肥30多吨,交农场种蔬菜。
  1978年,温培群积劳成疾住进医院,经查,他患的是癌症。医生怕增加他的思想负担,有意不说明病情。但他却坦然地对医生说:“你们莫保密了,人生难免一死。我得的是不治之症,死后,你们还可以用我的遗体进行试验研究,如果有研究成果,在你们的功劳中也有我的一份”。1978年9月13日,由于病情恶化,医治无效,温培群同志不幸与世长辞。终年71岁。
  温培群同志的一生,是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和解放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与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为革命躬尽瘁的一生。他对革命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党和人民是不会记的。
                        中共曲靖市委党史办公室(根据《九·五星火》、《曲靖史志通讯》1989年第四期所载有关文章资料,陈秀槐整理)
  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同年(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