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北省>

潘龄皋

[公元1867年-1954年]

潘龄皋为[公元1867年-1954年]

  潘龄皋(1867~1954)字颐山,一字小泉,号锡九、葛城居士。安新安州镇人。出生于书香门第,酷爱书画。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四年(1898)起,历任甘肃隆德、皋兰、张掖等县知县。在任期间,多施惠政,为官清廉,民感其德。后升任狄道、秦州、肃州等州知州。后改授陕甘督署总文案、甘肃巡警道署提学使、提法使,后改布政使。
  民国初年,任甘肃省财政厅厅长,1914年5月,袁世凯公布改各省观察使为道尹,6月,出任安肃道尹兼嘉峪关监督,1917年辞职。1921年6月,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委任他为甘肃勘查禁烟大员,同年10月,代理甘肃省长,因不愿与-污吏同流合污,1922年7月辞职还乡。
  潘龄皋退居故里期间,继续苦攻书法,潜力研究,在书法艺术上形成独特风格。他不献媚于达官显贵,但对亲朋、挚友、平民百姓却非常热情,凡求字者,有求必应。1923年夏,安新县东向阳村的白洋淀四门堤决口,大片良田被淹,房屋倒塌,人民生活极度困苦。潘筹募款项,设平粜局,从东北购进高粱、玉米等,平价售出,运费、耗损等均由他担负。1925年,安新乡绅陈起和曲堤村潘希福等人,赴天津与奉军第一师师长、直隶督军李景林秘密商定,强行向安新人民征收席苇税。陈起、潘希福等回到安新后,即在安州横征暴敛。席民愤怒异常,痛打了陈起,强收席苇税之谋遂告破产。为此,安新席民自愿捐款在安州北门瓮城建亭立碑,以示纪念。潘龄皋亲书一联并刻木嵌于亭北侧东西两立柱上。此亭至今尚存。
  1938年日军侵占安州,多次请潘出任安新县维持会长,他拒受伪职,遂于1939年1月携眷逃往北平(今北京)定居。侵华日军头目曾诱潘出任河北省长,汉奸江朝宗、王揖唐亦多次劝他出山,潘均坚辞不受。日军头目恼羞成怒,将其逮捕。后经多方斡旋方得获释。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拟将潘安置在华北行辕任职,但他视当局官贪吏虐,置民众于水火而不顾,遂以年迈体衰为由,婉言拒绝,毅然参加了倡导和平、阐扬文化的“文友社”,任责任社友(即社长)。1949年1月15日,“文友社”暨平津农工商学各界代表,联电国共作战双方“请划平津为非战区域”。天津解放后,傅作义想固守北平。他曾两次致电傅作义,并应邀参加傅作义召开的“贤达会”,陈述己见,力主和谈,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1949年10月1日,潘龄皋应邀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庆典和在中南海举行的国宴。他以诗文记录了瀛台欢宴盛况,于翌日呈给林伯渠秘书长。12月2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委任令,任命潘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馆馆员。从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他历任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三、四届代表,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委员。
  潘龄皋书-底深厚,尤以行书见长。早年以赵(孟頫)体入门,后研习颜真卿、刘墉诸名家书法,并取百家之长溶于一炉,世称“潘体”。当时与谭延闿齐名,有“南谭北潘”之说。他的字在冀中、平津颇有名气,影响甚深,效法者甚多。许多商号店铺有他书写的匾额,颐和园和团城尚存其书写的碑文和楹联。北平、天津出过他的十余种行书字帖,其中《胡大川幻想诗》、《南濠诗话》、《又一村诗话》等最为著名,流传最广。他的楷书《千字文》、《百家姓》、《阴骘文》、《朱子治家格言》、《楷书古文四篇》等,结构分明,当时习楷书的人多以他的字帖为摹本。著有《哇鸣集》等。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同年(公元186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