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人物

唐纳

[公元1914年-1988年]

唐纳为[公元1914年-1988年]

  唐纳(1914—1988),出生在苏州,原名马骥良,曾用名马季良、马继良、马耀华,在上海从事电影评论后开始用笔名罗平。唐纳则是他使用最多、影响最大的笔名之一。1988年唐纳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74岁。
  在求学时,写影评、剧评,在《晨报》、《申报》上刊载,有相当知名度,曾参加夏衍主持的影评人小组,后加入电通影业公司,担任编剧和演员,并主编《电影画报》。后来曾任《大公报》、《文汇报》的记者。
  1932年3月,中共苏州地下党遭重大破坏,在大搜捕中,他突然在苏州消失,不知去向。
  唐纳悄然来到上海,秘密寄宿在劳勃生路、胶州路口的小姑母马振英家,经表叔陆尹甫介绍,进入上海大陆银行当练习生。同年暑期,考入一流的圣约翰大学,受到了优越的英语训练,并成为大学生剧团中的活跃份子。
  当时,上海相当吃香的《晨报》副刊《每日电影》专栏,由苏州人姚苏凤主编。唐纳与苏州同窗、中共地下党员佘其越经常撰写满腔热情的爱国文章,共用"唐纳"的笔名向报纸投稿,姚苏凤"来者不拒"。由于文章质量很高,文笔犀利,见解独到,很快便赢得读者赞赏。不久,上海一流大报《申报》的《电影专刊》、《新闻报》的《艺海》、《中华日报》的《银座》、《大晚报》的《剪影》等影剧专评,都争相刊登其文章。"唐纳"之名誉满上海,与《申报》的石凌鹤被并称为"影评两雄",有"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如斧钺"之誉。后来,佘其越另用笔名"史枚",文驰沪上,遂放弃"唐纳"笔名,让马季良独家专用。以致俟后的数十年中,世人只知有唐纳,反不知有马季良了。
  1935年春天,以“蓝苹”为艺名的山东女演员李云鹤,在上海金城大戏院公演易卜生名剧《娜拉》。唐纳看过以后,在报纸上著文推荐,誉之为“一颗耀眼的新星”使蓝苹一时身价百倍。事后两人感情迅速升温,唐纳将她拉进自己所在的电通公司,由同事进而同居。1936年4月26日上午,会同赵丹与叶露茜、顾而已与杜小鹃,在杭州六和塔前举行婚礼。同年5月,唐纳携蓝苹来到苏州家中小住,卧室在与西花厅相连的西书房内,前后有庭园,花木扶疏,清雅幽静。当时马振英恰回娘家歇夏,与蓝苹住在同一宅内,蓝苹口齿伶俐,给人以亲切、热情的印象,甚至还为这位姑母倒过洗脚水,以示小辈的孝敬之情,因而博得了家人的好感。但是,回到上海不久,好端端地突然掀起了使唐纳两次 的“唐、蓝婚变”、震动上海。最后蓝苹离唐而去,到延安成为毛泽东的“生活秘书”,并改名“-”。
  1949年渡江战役之前,唐纳已离开当时工作的上海《文汇报》去了香港,最后远去法国巴黎,开始了长达40年的海外游子生涯。当时朋友深为诧异地问他何不归来时,他说:“-这个人,我最了解她”。
  唐纳在巴黎与国民政府驻法大使的女儿陈润琼结婚,开了一家命名为“天桥”的中国餐馆,生意不差。他为女儿取名“爱华”,废弃了红极一时的“唐纳”笔名,恢复原姓,改名马绍章。但和国内 通讯时,仍爱署“季良”。
  粉碎“-”后,唐纳两次回到苏州旧居。第一次是1979年9月,有两位“中央来的人陪同,他怀着深情,默默走遍了全宅”,还特地访问了住在走马楼下的启蒙老师王芍麟的家,久久不想离去。
  6年以后,即1985年初秋,国内气氛已大为缓和,唐纳带着夫人和女儿第二次回家,每到一处,都要向妻女详细介绍许多往事,时而笑语洋溢,时而唏嘘感慨。当天,他恋恋不舍地离开苏州。想不到这竟成了最后一瞥。1988年10月在巴黎逝世。
  事隔一年之后,国内文化界人士在上海延安路市政府小礼堂内为他举办了一个"追思会"。他的夫人和女儿特地从巴黎赶来,参加的有胞弟马骥善,小姑母马振英的儿子徐懋绩、徐懋德,义兄郑君里的夫人黄晨及儿子郑大里,二义嫂叶露茜及现丈夫杜宣,少时同窗夏其言等七、八十人,由秦怡任司仪。会开得隆重肃穆,表示了祖国人民和生前友好对他的深情厚谊。会后,他的夫人和女儿,来到苏州马家大宅,沿着三年前唐纳陪他们走过的足迹,默默地重走了一周,向这座故居作了最后的告别。
同年(公元191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