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上海>

苏路

[公元1915年-1946年]

苏路为[公元1915年-1946年]

  苏路(1915~1946)路玲(1916~1942)苏路,原名王芹。原籍浙江,出生于上海,曾在上海电影公司当勤杂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到上海抗敌演剧第五队,开展抗日文艺演出,很快成为骨干。路玲,女。出生于湖南,自幼失去父母,随继母在上海长大。抗战初期,她也来到上海抗敌演剧第五队,成为一名演员。由此苏路和路玲相识,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情投意合,建立起友谊。
  1937年末,经组织介绍一起奔赴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鲁迅文艺学院学习。1938年8月,在西安参加东北救亡总会战地服务团(简称“东战团”)。1938年11月,东战团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他们二人在途中结为伉俪。1939年3月至4月,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东战团改编为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二社,苏路先后任副社长、社长。路玲任导演。苏路任社长后,执导过《大丹河》、《一心堂》、《慰劳》、《游击队长》等多个剧目,创作了《秋天的阳光》、《告老乡》等一批歌曲,他带领剧社紧密配合冀中抗日部队的训练和建设,到冀中各地巡回演出,并几次抽调剧社人员组成文艺小分队,到游击区开展对敌政治攻势,他和同志们一起拿起文艺斗争的武器打击日伪军。路玲任导演后,导演了大型歌剧《大丹河》,并在剧中扮演一位青年农妇,她充满热情的表演富有感染力。在她导演并主演的一部表现日本人反战的话剧《还我孩子》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位丈夫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 妇女的形象,演出在日本反战同盟队伍中引起强烈反响,一位日本反战士兵看过演出后,高喊:“放下武器,停止战争回东京去……”路玲还执导和主演过《一心堂》、《打虎沟》、《军火船》、《拴不住》等。对火线剧社在戏剧表演、艺术实践和提高演员的表演技巧上,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1939年9月,火线剧社从冀西学习回到冀中,与二社合并,苏路先后任副社长、社长。1942年5月,日军对冀中进行残酷“扫荡”,冀中军区主力部队转移到冀西山区。剧社人员分散活动,7月中旬集中向冀西转移。在转移到白洋淀边的大树刘庄时,被日伪军包围,路玲在突围中壮烈牺牲。苏路带领部分人员突围后,转移到冀西山区。火线剧社与新世纪剧社合并,苏路任社长。1942年底,崔嵬调火线剧社任社长,苏路任副社长,组织创作和演出活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苏路调入冀中区党委城工部。抗战胜利后由组织派到天津从事地下工作,由于叛徒告密,于1945年冬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残酷折磨,始终坚贞不屈,在牢房墙壁上刻下“共产党员苏路之位”八个大字。国民党特务无计可施,最后将苏路用木棒击昏,装入麻袋系上石头沉入海河。苏路和路玲有两个孩子,为了抗战,孩子生下后就托付给当地老乡抚养,在残酷的游击战争环境下,无法和孩子保持联系。他们牺牲后,组织上曾设法寻找孩子的下落,但未能找到。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同年(公元191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