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广州市> 番禺人物

石少华

[公元1918年-1998年]

石少华为[公元1918年-1998年]

  石少华(1918~1998)广东番禺人。1937年赴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前即在广州岭南大学高中班读书时学会摄影,到达延安后,拍摄了反映陕北生活及领袖人物的照片。
  1939年9月随抗大总校到达晋察冀边区,历任记者团摄影记者、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组长、摄影科科长。1940年起举办9期摄影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摄影人才。1943年调任晋察冀军区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协助沙飞领导画报社和晋察冀军区的摄影工作,拍摄了大量反映晋察冀军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战斗的历史照片。抗战时期曾六进白洋淀,精心拍摄了一组反映雁翎队进行游击战、加强军事和自身建设的作品。以《白洋淀上雁翎队》、《芦苇丛中监视哨》、《冰上练兵》等作品为主体,成为雁翎队事迹的历史缩影。进入地道与军民并肩战斗,拍摄了一批反映地道战的作品,以《出奇制胜》、《地道战》、《哦,地道口原来在这儿》、《机动灵活》等作品为中心,构成了反映平原游击战争的历史画廊。另有不少反映军民大生产运动的作品,以《垦荒》和《担土》最为突出。
  石少华摄影作品在人物特写上最为突出。他的代表作《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游击队员》、《杜伦先生》,画面捕捉自然、纯熟,情感强烈。1945年与人合著《关于攻克城镇的摄影工作研究》,后陆续发表《采访漫谈》、《谈新闻摄影》、《摄影记者的工作》等摄影理论文章。
  1948年任华北画报社副主任,1949年7月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新闻摄影局副秘书长兼新闻摄影处处长,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学会主席,新华社副社长兼摄影部主任,国务院文化组秘书长,新华出版社社长。当选为第九、第十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82年后,任中国老年摄影家协会主席。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四届主席,第三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出版有《石少华作品选》和专著《摄影与实践》、《中国摄影史》等。
  田流(1918~2000)原名张丙蔚。完县(今顺平)人。早年曾在保定上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加抗日斗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入华北联合大学学习。1945年任《晋察冀日报》记者。1948年参加华北记者团,所写《临清棉价波动-》,剖析了解放区经济动态,引起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日报》记者。1950年10月赴朝鲜采访,所写通讯收入《抗美援朝通讯特写集》。1951年回国,到东北、华北农村采访,写出《金星奖章获得者——任国栋》、《太行一村》等有影响的通讯。后任人民日报社记者部、农村部、国内部副主任、主任。1983年任《时代的报告》(后改《报告文学》)主编。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从事记者工作40多年,写有大量新闻、通讯、特写、评论和报告文学。出版文集《县委书记》、《王运新》、《忠心耿耿》、《田流散文特写集》、《春潮》、《生活在召唤》,《残暴的兽行、英勇的反抗》、《战后谅山》(访朝、越采访后写)、《塞上行》、《闽南西行》、《天府归来》等,并撰写了《怎样写通讯报道》、《我怎样做记者》。2000年3月17日逝世。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同年(公元191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