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大荔人物

马勤动

[公元1918年-1940年]

马勤动为[公元1918年-1940年]

  马勤动,男,生于1918年10月1日,卒于1940年4月25日。系大荔县步昌乡伏坡村马家庄人。1937年秋参加革命,同年在安吴青训班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政部追认为烈士。
  马勤动从1925年至1935年,先后在本村小学、县职业学校纺织印染班、省立第二师范上学。他天资聪敏,学习勤奋,博览群书,酷爱文史,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家里,其父马吉甫(共产党员)老人的言传身教,使他懂得处事待人的道理,尤其是老人那幽默的打油诗,首首皆是言近意远、富有生活的哲理,使他倍受感染和启发。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不抵抗主义政策,将东北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日本。国耻层迭,国家将覆。勤动从报纸上、课堂上、校园内外,耳闻目睹一片救亡图存的呼声。民众奋起,救危扶倾,中国共产党的召唤,在他心灵深处回荡,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报效祖国。
  在师范放假或干其它事归来,他总在本村小学的讲台上,开启蒙童和小学生。那时一些老师,不太懂国音字母和音乐,而他则在其父所教的学校里,利用一切机会,在黑板上写上些国音字母,带领学生一起读。随后,使声母、韵母一拼,就把一个字认得了。一下子提高了小学生认字的兴趣。于是他就将国音字母写成小碗那么大,教学生认读。有时某个小学生发音不准时,勤动同志边做示范边教学,有时捏着自己的喉头来纠正。一次又一次教练,使小学生们能认、能拼、能搬家。在教唱音乐时,因班级而施教,对蒙童们就教唱他们儿歌,如:“飞呀,飞呀,飞到花园去游戏,多么有趣,多么有趣。”对小学生就教唱“松花江上”这首歌,使他们了解、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东北人民遭受了苦难,我们要同仇敌忾。勤动同志在课堂上,比比画画,使蒙童和小学生们看到本村这个小先生如此活泼、认真,有时引起小学生们的哄堂大笑,勤动同志的脸上,也显出了甜甜的笑容。他这种认真负责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至今许多同志仍记忆犹新。
  1935年他师范毕业,欲想在社会上干一点事情,也为自己谋一个饭碗。但寻事无门,升学无资,全家八口人,仅靠祖业留下黄河滩的几十亩薄田和其父在乡间教书的一点薪俸及伯母、母亲纺线织布来维持生活,实在无力继续深造,只好在本村和后伏坡村小学带点课,利用课余做些家务和地里活。在教书中,他能认真备课,精心传授。晚上,坐在灯下批改作业,同时在他所带的班级中,废除体罚学生,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因此博得了乡党们的好评。
  1936年秋,共产党员李子谦、白西振、马吉甫、马子健等人,为了帮助棉农免受奸商盘剥,在其周围各村集资入股(每股是3公斤小米、7.5公斤面、1.3公尺细布、7.5公斤炭),在安仁镇成立棉农运销合作社,并订有章程,成为我党在朝邑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组织。合作社的章程,从草拟到成文,是在共产党人的指示下,由勤动同志动脑动笔完成的。其条理分明,见解深刻,文笔简练,字迹优美。
  芦沟桥事变,似一声惊雷,震撼着祖国大地,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勤动同志响应党的召唤,和共产党员韩增友等一起奔赴安吴青训班。他们经过几个月的革命锤炼,知识猛增,思想大进。马勤动同志由于学习、工作成绩优异,被组织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参加过西安事变的赵寿山在芦沟桥事变后,担任38军17师师长,率部请缨北上,经过保定、娘子关等大的战役,重创日寇。但国民党 派欲报西安事变之仇,不予支援,妄想借日军之手,消灭这支部队,致使部队损失惨重,士气低落。此时,赵寿山接受地下党的建议,将部队开赴晋西北离石县碛口镇整训,转变作风,重振旗鼓,于是全军上下,士气为之一振。在整训期间,赵寿山师长赴延安,见到毛主席,受到莫大的教育和鼓舞。赵寿山要求给17师派一部分骨干分子。毛主席指示中共陕西省委,由安吴青训班和地下党抽了百余名骨干,并在省内再招收了一批进步青年,在三原县成立了17师教导大队,为改造部队,坚持长期抗战,训练干部。马勤动同志是在1938年3月来到17师教导大队学习的。
  38军17师教导大队,于1938年3月在三原县成立,6月移师山西省阳城横河镇与38军军部会合。7月又从太行山沿黄河进到中条山的平陆县茅津渡学习。他们完全按照抗大和安吴青训班的教育方针、方法和教材,还结合正规军教材,严格进行训练。主要的课程有抗日的政治工作、游击战术、中日问题、大众哲学、政治经济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正规军的军事四大教程等。为了进一步改造部队,赵寿山军长重申了三0令(禁吸大烟、禁嫖、禁, )、四大口号(自我教育、自觉纪律、经济公开、人事公开)。同时赵寿山军长在教导大队,每周作一次讲话,以杨虎城部队的创始、北阀战争、西安围城、胶东战争、西安事变、抗日战争、雪花山战役等光荣的革命历史来教育部队、学员,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为改造部队、巩固部队,推行新作风,增强战斗力,发展、壮大党的组织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该期教导大队处于国共合作的抗日时期,党的活动、宣传、教育比较公开,特别是由朱曼青、刘秋水、李旭东、贺立、杨镇魁、王友轩、韩增友、姚杰和马勤动等20余名同志为骨干所组成的学生支部,在一年的学习期内,他们按照党章规定,慎重而又放手地在学生中吸收、发展了70余名共产党员,扩大了党的组织,壮大了党的力量。
  马勤动来教导大队时,年仅20岁。他思想敏锐的程度,好似一个老战士,常和同志们在学习会上谈论政治、军事形势,同志们都认为他学习透彻,见解精辟。通过《论持久战》一文的学习,使大家进一步树立了长期抗战的思想。军事学习中,对步兵操典、野外勤务、射击原理、射击技术、战斗动作,不仅能领会要点,融会贯通,还能举一反三。在帮教过程中,处处、事事带头示范,并能和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掌握了过硬的军事本领。战友们都视他为知心朋友。在夏收助民劳动中,他只身穿进麦行中,割得快、茬低、干净、堆放整齐,群众称赞他是庄稼行里的一把好手。在几次跋山涉水的长途行军中,他团结互助,有时搀扶体弱的同志,有时背上背包,有时扛上 。宿营时,利用一切时间,到野外去挖野菜,交大灶帮伙食,有时让其他同志休息,他担任警戒任务。凡部队所到之处,他便向当地各界群众,宣传抗日必胜的信心,以此唤起民众,鼓舞群众的斗志。他随时随地能找班长、战士谈心,交流思想,平易近人,所以大家都很尊重他。在这些平凡的事情中,我们在马勤动身上,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可贵精神和应有的品德。
  1939年元月,马勤动同志在茅津渡学习毕业后,他和翟明轩(共产党员)同志一起分配到17师102团5连任中士见习生。当他到部队后,却来不及熟悉情况,紧急的行军命令下达了。“3•29战役”,这是马勤动同志军事生涯中第一次参加的大战役。是役,敌军4000余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17师阵地发起猛攻。5连全体官兵奉命转入敌后袭击周仓庙的敌军据点。他带领全排战士奋不顾身的冲进了敌人阵地,一阵猛射,敌军溃逃了,他们占领了阵地。他一边命令部队注意警戒,一边打扫战场,迅速将战利品收集起来。部队转移时,他又奉命和几个战士在后边掩护,所以战士们说:“马中士是军部教导队来的,真行!”由于他作战勇敢,冲锋在前,赢得了同志们的赞扬和上级的好评,不久被提为排长。从此,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和战士们的关系更密切了,对他们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一冷一热,关怀备至。战士们伤风感冒,他端水送药;行军打仗,脚上磨泡,他督促战士洗脚清泡。马勤动同志知道,只有视他们如兄弟,才能团结的象一个人一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以实际行动来向群众证明,一个共产党员,事事处处要做群众的表率,起模范带头作用,方能带领全排同志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他同时利用交流思想之机,向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党在连队的建立、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时,马勤动同志已奉命兼做党的工作。
  马勤动同志善于和全连的班长、战士交结朋友。由于这个连队的骨干分子大多是参加过西安事变的,又经过华北抗战,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战斗经验,加上马勤动同志的启发和帮助,很短时间就发展了11名党员,9个班长中就有8个成了共产党员,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而他从不夸耀自己,并和连长、其他两位排长协力合作。加上翟明轩同志的配合,全连上下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
  部队刚刚休整,“6•6战役”又开始了。是役,日军视中条山为“盲肠”,决欲取之。在第5次扫荡失败后,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又集中第20师团和37师团之一个旅团,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分9路进行第6次扫荡。17师102团,马勤动同志所在的营和另外一个营去稷王山配合山西决死队行动。他们用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战斗方案交替使用迷惑敌人,各自为战,寻机打击敌人。当日军向稷王山进攻时,马勤动带3排在八将门摆开阵势,以逸待劳,诱敌深入。当敌人向其阵地进攻时,他命令全排猛烈地阻击了敌人,打得敌人丢盔弃甲。但敌人并不甘心,尾追不舍,为了减少伤亡,部队急速转移。他又命战士们化整为零,各自为战,迅速脱离战斗。此时第一排已乘机绕至敌后,一阵猛打猛冲,击毙了正在指手画脚的敌军少佐一名(即少校、营级官佐)和一批士兵。敌军失去指挥,便狼狈逃窜,而马勤动所在的连队,胜利而归,无一伤亡。
  1939年中秋佳节前,马勤动同志从山西前线归来省亲。借此佳节赏月之际,全家团聚,以叙天伦之乐。马勤动同志是一个受党教育的新型军人,决心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所以在节后不久,即告辞家人。马吉甫老人深明大义,勉励勤动:大丈夫应立志报国,不能留恋儿女之情(马勤动赴安吴青训班时,恰在新婚燕尔之期)。
  38军在中条山坚守的阵地上,自从第6次打退了日寇的扫荡后,又接连打退了敌人的多次扫荡,形势大有好转。而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却暗中联日-。1939年11月初在临汾与汪、日代表密谈。在国民党发动第一次-高潮时,阎锡山充当了-的急先锋,发动“十二月事变”以武装进攻新军。上级命令所属各部队,要及时掩护党的组织负责人及大批牺盟会员和进步人士。同时也处决了一些 分子,还主动迎击日军的进攻。经过10多天的战斗,打退了日、阎的破坏和扫荡,保卫了中条山阵地,使决死队继续坚持了抗日斗争。5连在这次战斗中,一方面热情接待了牺盟会的同志们,同时又在12月15日的夏县战斗中坚守阵地,掩护4连后撤,保证全营战斗力未受损失。马勤动在这次战斗中,率领全排,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坚守阵地,直至4连撤出阵地后,才奉命猛冲一阵撤出战斗阵地。此役,他排受到上级的表扬。
  国民党 派,为了争夺对38军各级的领导权,派来了一个姓安的见习官。他在日军进攻时,贪生怕死,没有马勤动同志那种勇于自我牺牲和在 林弹雨中与战士们爬在一个战壕里风雨同舟的战斗精神,而是东藏西躲的不敢出来,士兵们都鄙视他,后被营长大骂一顿,调走了。由于马勤动、翟明轩同志的表率作用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我党在5连继续保持着战斗堡垒作用。
  为了加强101团7连的领导力量,在第10次反扫荡以后,马勤动同志由102团5连调7连任排长。102团5连党的工作交翟明轩同志负责。马勤动同志到7连不久,日军就发动了“4•17战役”。日军派其20师团和37师团之一部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发起第11次大举进攻,我38军除进行必要的阻击外,主要避开敌锋,向其侧后进击。敌人扑空后,恐其老巢被剿,于25日急急北撤。我101团和102团等部在毛家山、庙凹、窑斗一带截击。此役经过8天的浴血奋战,毙伤日寇近2000人。为了歼灭敌人,马勤动同志率领全排顶住日军的强大火力,用手 、刺刀坚守窑斗阵地,寸步不让。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都被马勤动所在排击退了。最后经过反复拼杀,阵地肉搏,全排壮烈殉国。
  马勤动同志牺牲的噩耗传到了家乡,全家人悲痛欲绝。马吉甫老人以大局为重,把切肤之痛埋藏在心里,于是年7月20日给赵寿山军长写了一封信,对38军在中条山的胜利大加赞扬。并说:“小儿勤动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只问牺牲地点是否仍属我方占据。“欲来搬骨,以安伊母之愿。”38军赵寿山军长和党组织将这封信登在该军半月刊《新军人》上,大大鼓舞了部队的抗日情绪,全军上下对马勤动同志的壮烈牺牲无不起敬。对马吉甫老人的崇高品质无不敬佩。
  赵寿山军长以尊敬的态度向老人复了信,叙述了马勤动烈士的光荣事迹和牺牲经过。还说明英躯已无法辨认,搬尸已不可能,仅分别予以掩埋,不能一一标志。要马老达观处之。朝邑地下党组织和各界人士为马勤动烈士开了追悼会,老人抑制了悲痛,继续为党工作。只有搬骨一事,始终未能如愿。
  1988年春,姚杰、李子含同志一起回中条山考察抗战旧址时,在中共平陆县委党史办公室负责同志陪同下,4月25日,也就是马勤动排的同志们殉国四十八周年这一天,来到晴岚乡窑斗村烈士墓地。追念培土之后,敬马吉甫老人遗愿,在烈士的合塚上取了一包茔土,带回平陆县城。适逢县政协召开全会,将茔土迎在主席台上,盖上红布,举行了告别仪式。
  姚杰同志带着中条山人民的敬意,于1988年8月30日,来到烈士故乡大荔县步昌乡伏坡村马家庄,并将这包茔土撒在马吉甫老人的坟头上。
  勤动牺牲后,马吉甫老人写了许多诗,以哀思、凭吊勤动之英灵。仅摘其中一首,以表心迹:
  我来且向西窗下,无聊写诗泪已盈。
  整装两次已登程,烽火连天未到平;
  待看贼平胜利日,好收尔骨付先茔。
  抗战本身最光荣,为报国仇不苟生;
  人生自故谁无死,你今死比泰山重。
  我们愿借此篇短文告慰马勤动烈士。安息吧,勤动同志!
  来源:来源:大荔县党史办 作者:温德尧
同年(公元191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