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福州市> 鼓楼人物

林子东

林子东为

  林子东,原名林玉偶,1921年10月生于北京市,原籍福建省福州市。
  林子东的家庭是爱国的仕宦世家,书香门第。高祖父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一个奋起抗击外国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生父林步随,清光绪年间进士、翰林,作为“庚子赔款”留美学生的督学,在美国工作生活了9年。以后,在北洋政府著名外交家颜惠庆任总理时,曾任国务院秘书长。嗣父林轼垣(林子东的伯父,无子女,林子东过继给他),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外语,毕业后从事外交工作,曾任北洋政府驻英使馆随员,驻英属新西兰和驻加拿大温哥华等地领事。林步随兄弟有感于宦海浮沉、风波险恶,未届致仕之年,就退出政坛,合资兴办民族实业,林步随还任过天津聚兴诚银行经理。由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书生不善经商,企业破产,家道中落。
  小学、初中阶段,林子东没有进新式学校,而是师从父辈为她延请的家塾先生读儒家经典,与其同学的还有她的双胞胎姐姐林锦双(参加革命后改名傅秀)、弟弟林墨卿(参加革命后改名凌青)。志存高远的书香门第,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启发了她的聪明才智,陶冶了她的道德情操,为她尔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林子东的堂姐夫(时任沈阳东北大学教授)带着家眷逃到北平,向林子东一家诉说日寇侵略气焰是何等嚣张,东北同胞向关内逃亡是怎样悲惨。十岁的林子东弱小心灵就开始为战争的残暴、被外国侵略者压迫欺凌的痛苦所震颤。僻处东南一隅的福州,在北平的林家人看来可能比较安全,1935年冬,林轼垣就带家人逃回故乡。林子东也由此结束了私塾生涯,考进福州三山中学高中。谁知好景不长,日寇飞机频繁轰炸福州,福州的学校有的迁徙山区,有的停办。1938年初,林轼垣准备再逃到上海市的租界。临行之前,三山中学校长给林子东开了转学证明,双手颤抖着递给她,摇头叹气,沉痛地说:“四万万同胞流离失所啊!”到了上海,林轼垣一家的日子过得很拮据。南京汪伪政府的“外交部长”梁鸿志知道林轼垣的外交经历,企图拉他入伙,但林轼垣丝毫不为“高官厚禄”的0所动,严词拒绝:“林交忠公(林则徐的谥号)的子孙不当汉奸。”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国恨家仇的民族气节,在林子东少年的心里深深播下了誓死不当-奴的爱国种子。
  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9月,林子东转学上了上海法租界的华东女子中学。中共地下组织及其 组织上海学生救亡协会在学生中开展爱国救亡宣传活动,林子东开始接触革命思潮。对她影响最大的有两本书。斯诺的《西行漫记》,在她眼前展现了与她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新天地。在延安,领袖们没有豪宅住窑洞,不摆官架子,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官兵、民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小米饭、窝窝头,物质的匮乏,压不倒朝气蓬勃的精神。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林子东那样的热血青年。再一本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战爆发后的最初阶段,华北沦陷,宁、沪、武汉失守,林子东和许多同胞一样担心、茫然。正在这时,毛泽东对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作出了科学的分析,批判了悲观主义的-论和盲目乐观的速胜论,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结论,使林子东看清了中国的光明前途,坚定了胜利信念,进而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
  1940年9月,林子东从华东女中毕业进入上海沪江大学。1941年暑假,由于姐姐傅秀和弟弟凌青都在燕京大学读书,仰慕燕太的名气,林子东又北上考进燕京大学历史系二年级。
  但“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书桌”,一个学期未读完,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深夜,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天清晨,日军就封闭美国教会办的燕京大学,逮捕了司徒雷登校长和一批进步教师和学生。林子东只得重返沪江大学。此时,日军对上海租界加紧控制,对学校强制进行奴化教育,爱国学生都想弃学抗日。林子东决心离家投奔新四军。
  革命的决心并不是容易下的。因为林子东过继给伯父母,由他们抚养大,算是独女。两位老人都已年过花甲,要靠她养老。这一走对老人精神打击太大,林子东很是不忍心。这时,在上海红十字会医院工作的大姐林圣观支持了她。大姐深明抗日救国太义,表示会承担赡养老人。
  1942年4月,在上海地下党的安排下,林子东与沪江大学地下党员史悟潮等5人化装跟随交通员越过日寇-线,到达新四军苏中敌后根据地如皋县,从此走上革命道路。起初,她被分配在苏中行署编审室,从事教材编写工作。不久,由于根据地发展的需要,一批青年干部被转移到苏中一分区,林子东在一分区的高邮县先从事民运工作,后到县政府工作。1943年9月,她被调到苏中一地委办的《前哨报》,成为一名新闻战士,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