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海南省> 澄迈人物

李恒谦

[清][公元1788年-1859年]

李恒谦为[清][公元1788年-1859年]

  李恒谦(1788~1859)澄迈县恭贵乡倘驿都(今属白莲镇)罗驿村人。字子益,号地山。曾祖其芳,祖斌章,父树元(曾任贵州清镇县知县工占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出生。孩童时代随父在贵州清镇县生活,平时注意个人品德修养,日行三省吾身,从小就养成乐学好施、尊长爱幼的秉性。少年时虽体弱多病,但是学习刻苦用功,日渐成器,被选取为监生。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出仕,任云南大理府弥渡通判。道光四年(1824年)任丽江知县,后升镇雄州、剑川州知州。因政绩卓著,道光七年(1827年)擢升云南龙陵同知,后调任思茅、安平、腾越同知。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又升云南开化府知府,后调任永昌、丽江、澄江、曲靖府知府。任永昌府知府之时,朝廷钦加按察使司衔,赏戴花翎。
  李恒谦居官勤慎,政简刑清,多善政。在丽江、思茅、腾越,案不留牍,狱少冤民,视民如家人,防患于未然,御灾于未发。在永昌期间,绥边应变之才崭露。云南永昌地区历来-突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因被个别坏人所利用,煽动民族情绪,矛盾剧急恶化,回汉双方刀刃相向,恒谦处惊不乱,不是简单采取武力镇压,而是恩威刚柔并施,深入回汉百姓中间,了解情况,因势利导,以斗则两败俱伤,和则双利俱荣,对双方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同时捐出自己的养廉银,为当地民众办实事,推行富民政策,帮助当地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和恢复商贸活动,得到回汉士民的拥护,终于宁民事息。这次回汉矛盾引发的危机,他勇于承担责任,不怨天尤人,不降罪于平民和部属,对于参与闹事者,抚字当头,大部不抓,一个不杀,仅对首要滋事者张世贤、丁泳年、闵应奎依法逮捕-。永昌-的妥善处理,避免了一次社会的大-,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保证边疆民族地区的平稳发展。巡检、兵弁经费不足,不增税赋,无一毫苛派于民,全由自己筹款垫办,捐输兵饷万余。从此,恒谦名声鹊起,所在任官之地,士民无不佩服。
  李恒谦为官一生,重视办学兴学。任思茅同知时,首创思茅文庙,开教化,佐文明,凡诸生有志科举考试者,不吝捐金,解决贫寒生员考试旅途各项费用,思茅百姓一直念念不忘,啧啧称道。身在数千里之遥的云南,乃心系梓里。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5月,澄迈澄江书院没有膏火修金之费,寒俊生员赴省、京都参加乡、会试所需经费困难,恒谦得知,毫不犹豫慷慨解囊,先后共捐廉俸纹银六千余两,按时价折约有铜钱1万4千千正,支持桑梓教育等事业。其时,澄迈道路、桥梁、庙宇修缮,均有捐金义举。
  李恒谦为官清操自守。当官40年,未增置产业,故里老屋依旧,仍为先人之旧贯。自己俸薪,一半施人,一半办公。以廉勤忠厚,崇俭黜奢为内容著有家训八条,悬于宗祠之中,以教族人。每次在府、州、县地宣讲上谕、国学和国家法律条文,不以崖岸自高,都自称是小学生,公事巡视乡都也是如此,教诲各民族士民知礼懂法守法。创家塾先于族中,各支仿效置家塾一所,其各支聘师及纸笔墨等经费,捐金置产,产业获利,用为家塾之费。
  咸丰七年(1857年),奉命处理曲靖民族纠纷善后事宜,不幸劳累病倒。九年(1859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在云南曲靖府寓所逝世,享年72岁。
  同治三年(1864年),澄迈知县李文垣详府宪转藩宪咨部准从祀贤。邑人广东连州训导许昌龄赋诗《李地山公赞》一首颂之,此诗载入《光绪澄迈县志·艺文志》。

同年(公元178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5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