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金华市> 义乌人物

贾维承

[清][公元1604年-1670年]

贾维承为[清][公元1604年-1670年]

  贾维承(1604—1670),字益君,号明山。义乌佛堂燕里村人。他第一个从福建引种糖蔗,研制红糖成功,从而成为义乌人种糖蔗、制红糖的始祖。
  由苦想甜
  南出稠城10公里,义乌江与南江汇合处,有一个大树环抱、草木葱笼的小山丘,在背后高大的石牛山衬托下,极象一个屋檐下的小燕窝。明成化十年(1474),贾文泰携妻带子,迁来定居,取名为燕里村。
  万历三十二年(1604)九月初五,燕里村第五代孙贾维承呱呱堕地。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三。有一年,他父亲贾一朋的背上生了一个毒痈,久治不愈。一位郎中说非得要用一味叫八角金盆的深山草药调治不可。贾维承就毫不犹豫地背起锄头,进山采掘。一不小心,被一根滕蔓绊倒,树桩戳破了他的0,顿时鲜血淋漓。他柱着树枝当拐杖回家,顾不上自己的疼痛,马上为父亲煎药。药汤喂给父亲喝前,他总是先用舌尖试一试凉热,苦涩的药味,使他直打寒颤。在他的精心调理下,父亲的病日渐好转。可是,贾维承自己0上的创伤,由于没有及时包扎,越烂越凶。父亲又给他买药、煎药,一碗碗苦得难咽的药汤,虽然治愈了贾维承的创伤,但在尝够了苦药味的贾维承的心中,却萌生了对甜味的强烈渴望。
  闽南寻蔗
  燕里村边的江滩上,长着一种叫野糖梗的小草。这种小草的嫩杆,放到嘴里咀嚼,有一点点甜味。在贾维承喝苦药汤治伤的日子里,他家里人常到野外拔一些来,给贾维承嚼嚼消除苦昧。
  贾维承是一个好木匠。有一次,他到洋滩市里修水车,作坊就设在洋滩市(今江东镇洋滩村)街上。洋滩市商贾云集,贾维承饭后休息时,习惯地拿出几根路上采来的野糖梗,放在嘴里咀嚼起来。这一举动,被一个外地客商看见了,好奇地向贾维承要了几根,放到嘴里咀嚼,可是他却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而贾维承却说很甜。客商惊奇地说:“你们这种草杆怎能与我们那边的糖蔗相比呢?”客商还说他们那边的糖蔗,怎么粗,怎么长,咬上一口,满口清香。将糖蔗榨出的糖水加以煎熬,还可以做成一年四季可以吃的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贾维承连忙问他老家哪里。这位客商毫不在意的告诉贾维承,他是闽越(今福建省)人。
  闽越客商的话,像磁铁一样,吸引贾维承要到闽越去看个究竟。怎样才能去闽越学习种植糖蔗与制作食糖的技术,成了贾维承日思夜想的问题。
  经过了多天的筹划与准备,清顺治二年(1645),年届不惑的贾维承,突然在他家的门口,贴出了“思婺温带地,去得利回归”的门联。乡亲们好奇的问贾维承这门联里写的是什么意思?维承对大家说:“我想我们婺州地区,气候温湿宜人,土地疏松肥沃,我想去一趟闽越,学一套种蔗制糖的技术回来,开创一番新的事业。”贾维承这番话,对燕里乡亲来说,何尝领会。贾维承的妻子金氏知道丈夫要出远门,为丈夫准备了几套换洗衣服,问:“你这一去要多少时间才能回来?”贾维承说:“学到种蔗制糖的本领就回来。”还叮咛妻子好好服侍父母,带好孩子。
  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他告别了父母和妻子儿女,背着木匠工具,带了包裹,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燕里村。
  义乌到闽越,崇山峻岭,千里迢迢。贾维承凭着他的木匠手艺,经过了几个月的跋山涉水,仲秋季节终于来到闽南,找到梦寐以求的地方,看到杆形似竹、叶形如剑的蔗海。贾维承在一个村子里住了下来,以给人家做木匠活过日子。时到立冬,村子里开始收获糖蔗,榨汁制糖,贾维承见他们缺少劳力,就主动去帮助收获糖蔗和榨糖,又到糖灶边烧火、捞渣,非常勤快。
  快到大年三十了,家家户户忙着清洗海鲜,准备过年。村里有位老族长,见贾维承还没有回家过年,奇怪地问其原因。一向诚实的贾维承,毫无顾忌地说明了自己千里寻糖的来意。万万没想到闽南种蔗制糖的技术,传子不传女,更不传教给外人。老族长立刻把贾维承赶出了村。贾维承在村外的一个破庙里,度过他来闽越后的第一个年三十夜。
  入赘学技
  知道贾维承被老族长赶出村的消息后,尽管村民都遵守村规民约,但还是有人偷偷地给贾维承送来吃的。大家认为这个木匠手艺好,做事勤快,纷纷向老族长求情,请求老族长把他留下来给村里人做木匠活。由于说情的人多,老族长答应今后只许贾维承给村民干木匠活,不准帮助种糖蔗和榨糖。
  贾维承又回到种糖蔗的村里。
  该村有位寡妇王氏,与六十多岁的公公相依为命。寡妇因公公体弱多病,需人照顾而不愿离开。公公也体贴媳妇,想找个合适的男人入赘,以解决家中生计。村里人见她贤德,也有把她留下来的想法。热心的人就为她和贾维承说起媒来了。贾维承是有妻子儿女的,他为了学好种糖蔗制糖的技术,只得违心地答应了这门亲事,与王氏、老公公三人组成一个家庭。从此,村里的老族长也不再把他当作外人看待了。
  贾维承与当地的糖农长年在一起春播秋收,终于掌握了植蔗制糖的每一道生产环节的技术。后来他与王氏生下了一个女儿,一家三代,日子倒也过得和睦。其实,有谁知道,贾维承每时每刻都在挂念着怎样把自己已经学到的种蔗制糖技术,带到燕里村去。
  斗转星移,贾维承与王氏所生的女儿都快十岁了。在这一年糖蔗收获季节来临之前,村里又一次邀请贾维承去修理木制榨糖车。他想,光学会种蔗制糖技术,不能制作木榨糖车,回去还是不能把糖蔗榨汁熬糖。于是他把榨糖车的结构画在肚兜上,并将榨糖车进行了修改,结果转动轻了,饲糖蔗也方便多了,工效大大提高,受到了当地糖农们的一致称赞。
  顺治十八年(1661)冬,王氏的公公病逝,使贾维承想起了燕里村老家的父母妻儿。尽管当时他与王氏及女儿已难分难舍,但他没有忘记远来闽越的初衷。如今种蔗、榨汁、熬糖和制作木质榨糖车的技术都已完全掌握,若再不回去,势必老死他乡,一切想法都成泡影,于是他做好了回燕里村的准备。这一年,他偷偷地选择了几根粗壮的糖蔗埋在蔗种堆的旁边。制糖结束后,他乘去出售新糖的时候,把它挖出来用油纸包好,藏在雨伞里。售完红糖,将箩筐托同伴带回王氏家里,自己借口去联系木匠活,带上藏有糖蔗的雨伞,踏上回燕里村的归程。
  燕里出糖
  归心似箭,贾维承赶在腊月三十前,回到了阔别了15年的燕里村。妻子原先的一头黑发现已增添了稀疏的银丝,儿女们均已长大成人,父母因望子心切,忧思成疾已于前几年先后去世。目睹这一情景,贾维承深感他闽越之行所付出代价的沉重。他手捧从闽越带回来的一包红糖,在父母灵前长跪不起。他是多么想让父母能够等着他回来,亲口尝一尝这用糖蔗制成的红糖的甜味啊!
  乡亲们听说失踪了多年的贾维承回来了,都来问长问短。贾维承双手捧着那包红糖,请乡亲们品尝。又从雨伞里取出用油纸包着的糖蔗种,一五一十地向燕里乡亲们介绍糖蔗如何育苗、栽种、管理、收获、制糖的过程。乡亲们听了个个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第二年开春,贾维承就将带回来的糖蔗种精心地进行育苗,移苗培土,灌水抗旱,入冬收获。头年收获的糖蔗,全部埋种,下年春季育苗时,才把切下来的糖梗节,每户几节,分给大家尝尝新。由于维承的精心管理,糖蔗获得了大丰收。维承在留足了下年的糖蔗种后,将多余的糖蔗,放在石臼里捣汁,再把糖蔗水放人家中锅灶里煎熬。尽管工艺过于简单,煎熬出来的糖又黑又硬,但是,燕里村的人们还是欢呼雀跃:“燕里出红糖罗!”
  第三年,贾维承扩大了糖蔗的种植面积,并亲自动手做成了第一台牛拉木榨糖车。在兄弟叔伯们的帮助下,制糖获得了成功。燕里村,成了义乌红糖的发祥地。
  新出产的燕里村红糖,繁荣了洋滩市场。洋滩是个水陆码头,交通便利,很快就被贩销到金华、兰溪等邻县市场上。义乌各地农友们都纷纷来到燕里村,向贾维承求教种蔗制糖的技术。贾维承则毫无保留地传教给他们,燕里村一时成了义乌农民寻求种蔗制糖的“福地”。经过摸索,贾维承还试制成功了用红糖制作糯米糖、粟米糖、芝麻糖、花生糖。从此,在燕里村附近一带,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米糖来招待来客。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那时候,闽南还不会种芝麻和花生。贾维承又把种花生、芝麻的技术带到闽南去。临行,燕里的妻子金氏再三吩咐贾维承,把闽南的王氏母女俩一起接回来,免得她们在那边受寂寞之苦。到了下半年糖蔗收获季节,贾维承果然带了他在闽南所娶的王氏与女儿,带上了当时义乌还没有的西瓜种子,回到了燕里村。第二年,贾维承在义乌试种西瓜又获成功。
  康熙九年(1670)十月十五日,正值收蔗榨糖的季节,67岁的贾维承,因积劳成疾去世,长眠于村南的一个小土坡上。此后,燕里村民称贾维承为糖公,在村西路口建了一座糖公庙。每年收蔗制糖开始,糖农都要来到庙前祭拜糖公,以求红糖丰收。如今糖公庙已不复存在,但糖公的故事仍流传于佛堂一带的民间。
  主要参考资料:
  《[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1997年10月
  《义乌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
  义乌《洋川贾氏宗谱》
  义乌《洋川贾氏燕里村谱》
  来源: 义乌市档案局
  同年(公元1604年)出生的名人:

卢綋 (1604~?)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
孙嘉绩 (1604~1646) 浙江省宁波慈溪
夏汝弼 (1604~1649) 石鼓书院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
来集之 (1604~1682) 浙江省杭州萧山
何斌 (1604~?)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
+ 更多公元160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670年)去世的名人:
僧格 (?~1670) 17世纪准噶尔部首领 内蒙古自治区
沈自籍 (1595~1670) 沈氏八龙 江苏省苏州吴江
祁豸佳 (1595~1670) 浙江省绍兴
高斗魁 (1623~1670)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
沈谦 (1620~1670) 浙江省杭州余杭
柴绍炳 (1616~1670) 浙江省杭州
+ 更多公元167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