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金华市> 义乌人物

丁乃刚

[公元1886年-1946年]

丁乃刚为[公元1886年-1946年]

  丁乃刚(1886—1946),本名儒为,又名品青。世居义乌塔山下村,自祖父辈起迁居佛堂镇共和巷12号。生于1886年8月12日。1901年考取第一批官费留日生,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1912年学成归国后,历任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北京京华印书局、奉天官银号印刷厂、北京财政部印刷厂的技师、印刷负责人。1929年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实用美术系主任,并一度代理院务。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技术的传播,是把现代印刷工艺引进中国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实用工艺美术教育的创始人之一。1946年8月6日病逝于金华,享年60岁。
  (—)
  丁乃刚的父亲丁梦熊,光绪乙酉科拔贡生,候选知县。他是一个被同辈誉为“本乎仁,行乎素,学贯古今,文追迁固”学养兼优的读书人。他目睹清王朝吏治腐败,贪墨横行,无心在仕途角逐而投身教育事业,任北京八旗子弟学校教席。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代新人,以匡正社会风气。但是,他这种“春风化雨”的理想,在封建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尤其是在靠祖宗荫庇拥有特权的八旗子弟面前更是如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心情长期抑郁,35岁即离开人世。那时丁乃刚才7岁,失怙之痛,促使他刻苦砥砺,奋发努力,加上他父亲的挚友也即岳父朱郁荃的悉心培养,终于在15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第一批官费留日生。
  中国封建时代,官被看成是民之父母,成为高踞于老百姓头上的“人上人”。“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儒家的传统观念,也是读书人的信条,是当时的社会风尚。读书为了做官的想法,在留学生中也颇为流行。所以在留日学生中,学习法政、经济的居多。学医的,虽不乏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之心,也难免有“不能为良相不妨做良医”那种退而求其次的心态。在留学生中,主动选学工科、农科的不多。丁乃刚幼承家训,知道要振兴国家,改良社会,一定要发展科学和技术,要搞好教育。他认为印刷术是传播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最有效的工具。11世纪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遂使《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以及《梦溪笔谈》等科学巨著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农业、工业、水利、医学、天文学、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中国印刷术的西传,才有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如果把西方现代印刷工艺技术引进中国,必将对中国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带来一次突飞猛进。因此,他毅然以印刷工艺作为自己学习的专业,并为此付出他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二)
  1912年,丁乃刚从日本学成归国,应上海中华书局之聘任技师。开始了他18年的印刷工艺方面创造性的劳动,为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年,正是中华民国元年,中华书局刚刚筹建开业。为了配合民国的学校教学需要,中华书局了一套小学教科书,定名为《中华小学生读本》。该书经过中华局书创办人陆费逵等人的精心,但要赶在小学开学前出版发行,其印刷任务时间紧迫。丁乃刚作为印刷工艺技师,从机器设备安装到开机印刷,都做了精心设计和安排,终于顺利完成任务。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字典》字体精美,印刷清晰,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誉。这些成就都与丁乃刚的努力分不开。
  1914年,丁乃刚离开中华书局到商务印书馆任职。此时,商务印书馆已将日资股份收回,日籍技师也随之解聘,同时又引进新设备,丁乃刚才得以进入这家中国最大的出版印刷企业。任职期间,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了《辞源》、《植物学大辞典》、《新体国语教科书》等许多精品图书。北京京华印书局创办于1908年,原是清政府的一家官办企业,后来成为商务印书馆在北京的印刷所。1921年丁乃刚从上海到北京主持京华印书局的印务,利用北京图书馆、文渊阁等的藏书,为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古籍。由于他对王云五总经理的某些做法提出批评,以致1924年被迫离京去奉天宵银号印刷厂任厂长。其时该厂濒临倒闭,丁乃刚接任以后,从技术上突破难点着手,开展全面的企业革新。
  官办企业的通病是管理混乱、账目不清、人浮于事、任人唯亲。丁乃刚的改革,其目标就是要消除这些痼疾。他合理调整管理机构,任人唯贤,破格提拔新人。他特别关心职工生活、改善工人劳动条件,还为工人建立起卫生体育以及食堂等福利设施,让工人参加年终分全,从而大大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很快扭亏为盈。这说明他不仅是一位精通专业的技术专家,还拥有丰富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才能。然而,在旧社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把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救活了,工人们欢欣鼓舞,却得罪了那些曾经借企业营私发财的权贵。这些人把丁乃刚给工人建立福利设施,以及让工人参加分红等措施,作为向军阀指控他搞-的借口。在军阀统治下,“红帽子”是可以置人于死地的。他被迫返回北京。在他离开时,闻讯前往车站送别的职工多达几百人。他的遗诗中曾有:“门无坐食三干客,却似从亡五百人”之句,正是当时情景的写照。
  丁乃刚回北京以后,应聘去财政部印刷所任职。财政部印刷所也始创于1908年,是清政府用以印刷印花税票的地方,其刻版工艺也较复杂,中国使用美国的雕刻铜凹版印刷术就是从北京财政部印刷所开始的。该所延聘丁乃刚是因为复杂的工艺技术需要,同时该所也因经营不善正处在濒临倒闭的边缘,因此,想借重丁乃刚的治厂经验。该所经丁乃刚的惨淡经营,确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如同在奉天时的情况一样,丁乃刚的举措对企业有利,受工人欢迎,却不能为那些保守的既得利益者所接受。他再一次受到排挤而被迫离开。
  1929年,丁乃刚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教授、系主任。他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培养实用美术人才作出了贡献。丁乃刚在印刷实际部门工作了18年,经历了中国印刷业早期发展的全过程。克服了技术上许多困难,并有创新和建树。对于丁乃刚在我国印刷业早期发展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同仁多有称道。他强调努力学习,既向书本学习,更应在实践中学习,向同行请教,直到晚年回乡养病也是手不释卷,这也是他事业成功的原因。
  (三)
  丁乃刚是技术专家、教授,更重要的是一位爱国者。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是同盟会的最早会员之一。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他携妻弟朱章宝一起回国,在金华协助朱郁荃组织军政分府,为光复浙江全省,支援武昌起义作出贡献。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许多留日学生都中断学业回国从政,而他却在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再去日本继续完成学业。他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运动,对进步学生的困难常有所资助。当时有些左倾进步刊物,甚至地下革命刊物,都曾经在他任职的印刷所印行。1925年后,其妻弟朱章赓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期间,为了推广西医并批判把中医作为国粹,拒绝和西医结合的保守派而创办的进步刊物《丙寅医学周刊》,就是经他帮助联系接洽,由有关报刊开辟专栏定期出版的。这些活动,在当时都要冒政治风险。他这样做,并不是由于他和这些人是亲戚故旧,而是由于老同盟会员的革命良知使然。
  由于国民党政府对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师生进步活动的不满,对该院采取时而改制时而停止招生,办学经费也经常积欠。到1932年第7期毕业生离校后,宣布停办,丁乃刚遂失业在家。他自幼体质瘦弱,后来加上繁重的工作任务,以致患肺结核病。这在当年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失业成了雪上加霜。
  1935年,《何梅协定》签订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气焰嚣张,华北形势更趋恶化,当时成立了所谓“冀察政务委员会”。丁乃刚在社会上有知名度,加上该委员会成员中,有的早在日本留学时就已相识。所以,他们就想趁丁乃刚贫病交迫之时,延揽他出任该委员会的教育厅长,用以装潢门面、欺蒙群众。他们的所求被丁乃刚严词拒绝。丁乃刚指出,该委员会有些人提出华北自治的口号,是为日本军国主义霸占中国的野心张目,是汉奸-贼的言论,他决不同这些人同流合污。他不顾自己罹患肺结核病需留京继续治疗时情况,毅然携带妻女南归。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又和儿子、媳妇从南京经浙江、江西、湖南至贵阳,辗转奔波,以致病情加重。1940年,丁乃刚偕夫人回义乌塔山下老家养病。
  1942年秋,日寇占领塔山掠采砩石,塔山下村经常受到日寇和伪军的骚扰。丁乃刚遂移居让河街,寄居于何茂钟家直到抗战胜利。在此期间,驻塔山的日寇发现塔山下村曾有—位留学日本的人,于是通过翻译传话,说要见此人一面,否则就将他的祖居和祖宗祠墓烧毁挖掘。为此,他的本家声称此人已去大后方了,并化钱贿赂翻译。事后丁乃刚听到传闻,他写信给本家说道:“行事苟有利于国家民族,虽九死而无悔。倘为保祖宅和祖宗祠墓而奴颜事敌,则死后仍无面目见祖宗于泉下。这要成为丁家新族规。”凛然正气,跃然纸上。1945年抗战胜利,但驻义乌日军迟迟不缴械投降,国民党义乌县政府听说他精通日语,请他进城与日军谈判。当时他正卧病,义乌城内日军动态不明。因此,许多人都劝他不要去。但他认为,早一日解除日军武装,就是早一日收复失地,于国家民族有利,坚持进城谈判。为了解除亲人的忧虑,也为了照顾他的病体,他请妻弟朱坤明陪同前往,终于顺利完成任务,使义乌城提前光复。
  丁乃刚回乡养病,两袖清风,身无长物。1945年冬他再度回老家,与乡人有了更广泛的接触,使人们了解他、尊敬他的哲人风范。他虚怀若谷,平易近人,而又无私无畏,刚毅耿介。“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丁乃刚人如其名。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中国的印刷术》,柳毅编著,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年6月版
  《中国高等学校变迁》,季啸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教育年鉴》,1934年6月版
  《义乌县志》,义乌县志编创委员会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
  义乌《丁氏宗谱贞房分册》
  来源: 义乌市档案局 相关院校:

华东师范大学

  同年(公元1886年)出生的名人:
张国荃 (1886~1916)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
史青 (1886~1962) 湖北省孝感市安陆
胡文玉 (1886~1971) 学者、教授 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
王协初 (1886~1975) 海南省澄迈
夏斗寅 (1886~1951)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
+ 更多公元188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
翁鸿镗 (1916~1946)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
马峭峰 (1910~1946)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
效信趁 (1912~1946) 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
董仲衡 (1914~1946) 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
熊四军 (1913~1946) 湖北省天门
曹云 (1924~1946) 湖北省天门
+ 更多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