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济南人物

丁里

[公元1916年-1994年]

丁里为[公元1916年-1994年]

  丁里(1916~1994)原名贾克威,笔名卓尔、米山、牧野、蓝静之。山东济南人。20世纪30年代初投身于革命文艺活动,作为左翼剧联的成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深入工厂辅导工人戏剧,同时以国际题材漫画家闻名于世。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奔赴前方,成为这支演剧队的主要演员之一。
  1939年随华北联合大学到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先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主任,随即改任华北联大文工团团长。创作了话剧《冀东暴-动》、《两亲家》,歌剧《钢铁与泥土》,导演了《巡按》、《钦差大臣》、《带 的人》等。1942年担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社长,创作了话剧《热土难离》(与人合作)、《群妖》、《英雄儿女》、《子弟兵与老百姓》、《打特务》、《兵》、《警惕》、《光荣》、《反敌伪顽合流》等;导演的剧目有《前线》、《俄罗斯人》、《李国瑞》、《不要杀他》、《李大娘送子归队》等剧;扮演过《母亲》中的伯惠尔、《日出》中的潘经理、《子弟兵和老百姓》中的“老妖精”、《前线》中的戈尔洛夫、《李国瑞》中的炊事员老王等各种不同角色;发表文艺论文《创造千百万文化战线的子弟兵》、《秧歌舞简论》、《会说话的眼睛》等;发表漫画《行将就木的绝叫》、《草木皆雷》、《没顶之前》、《谎言家的实话》、《红军万岁》等。
  丁里创作的《钢铁与泥土》、《子弟兵和老百姓》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代表性作品。《钢铁与泥土》是两幕歌剧,歌颂了抗日军民在反“扫荡”战斗中的钢铁意志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暴露了敌人残暴而虚弱的本质,揭露了民族败类、汉奸的丑恶嘴脸,欢呼军民团结、英勇战斗取得的胜利。在各军分区剧社多次演出,剧本获得边区鲁迅文艺奖戏剧类甲等一类奖。《子弟兵和老百姓》三幕五场话剧,是“解放区戏剧创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丁里根据1943年秋冬反“扫荡”斗争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这部话剧。全剧以子弟兵和老百姓的血肉深情为思想线索,反映出北岳山区军民团结协作、同仇敌忾反“扫荡”的故事。这部剧作在1944年春节举行的边区群英会上首次演出就反响强烈,获得很高评价,后来成为抗敌剧社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1946年在张家口人民剧院连续演出10多场。
  解放战争时期,丁里仍然率领带抗敌剧社活动在晋察冀解放区,在保南战役中参加前线喊话、鼓动棚活动,在战斗间隙进行演出。并于1948年参加了地方的土改,创作了话剧《大清河》、《精心计划》等,创作歌词《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罗浪作曲)。1949年初先后进入天津、北京,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抗敌剧社改为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后,丁里仍任团长。1950年5月,任北京军区文化部副部长,后任部长。1952年秋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鲜慰问文工团团长,赴朝鲜慰问演出。后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政委、党委书记,总政文工团团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国务院文化部艺术委员会委员等职。相继导演了话剧《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4年获导演一等奖)、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任总导演),创作了大型歌剧《李各庄》、舞剧《蝶恋花》等多部作品。出版《丁里剧作选》、《丁里艺术集》。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同年(公元191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