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郴州市> 桂东人物

邓力群

[公元1915年-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邓力群为[公元1915年-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邓力群
  邓力群(1915年11月—2015年2月10日),原名邓声喈,湖南省桂东县人,北京大学毕业,1935年12月参加革命。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邓力群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思想理论宣传战线的杰出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书记。
  人物生平邓力群同志,原名邓声喈,1915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桂东县。青少年时期,他热爱祖国,勤奋好学,追求进步。1929年至1931年在长沙兑泽中学读书,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31年到北京汇文中学读书,多次参加爱国-。“一二·九”运动中,被推选为汇文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带头参加“一二·一六”大-,参加南下宣传团。1935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历任北平学生联合会执委会委员、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组织部部长、中共北平东城区委干事等职。这一时期,他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是北平-领导人之一。
  1937年4月,经党组织批准,邓力群同志奔赴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和工作,任中央党校教务处秘书、教员。1938年5月,被选派到延安马列学院,先后担任学院教务处处长、院党总支副书记。1941年9月,调任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局政治研究室政治组组长,1944年7月,任中共中央研究局材料室主任、研究员。其间,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东北形势需要,中央选派大批干部奔赴东北,邓力群同志也被选派前往。1946年2月,任中共吉北地委宣传部部长,同年4月,任中共榆树中心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他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和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指示,走屯串户,访贫问苦,发动群众,清匪除霸,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当地人民支前参军热情,为保证前线战斗的胜利、巩固南满根据地作出了积极贡献。1948年8月,调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在张闻天同志直接领导下,组织起草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问题的决议草案》、《东北农村合作社组织大纲》等文件,为推动东北农村经济发展、巩固基层政权作出了贡献。
  1949年7月,邓力群同志随刘少奇同志秘密访问苏联。不久,任中共中央在新疆三区的联络员,奔赴新疆工作。他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指示,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多方奔走,促成了陶峙岳和包尔汉的和平起义,粉碎了国内外 势力妄图把新疆从祖国0出去的阴谋。他组织各族群众积极筹备粮食被服、解决交通问题,为解放军顺利进疆和稳定新疆局势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青委书记,新疆日报社社长,新疆省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为新疆的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1952年10月至1958年4月,邓力群同志历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一办、中共中央-办公室组长,1958年6月任红旗杂志社常务编委、秘书长,1959年6月至1966年5月任红旗杂志社副总,为党中央机关刊的成功创办和顺利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1955年,参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草。1959年起,参加整理毛泽东同志部分重要讲话、谈话和批示,为出版《毛泽东选集》、宣传毛泽东思想付出了大量心血。1961年,参加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的广州调查,参与起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等重要文件。负责《刘少奇选集》的工作,参加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修改完善。参与起草《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关于市场和物价问题报告》、《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等-,为调整国民经济,克服上世纪60年代初期经济困难作出了贡献。
  1965年9月,邓力群同志到广西桂林参加“四清”工作。在“文革”中,他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孩。1969年秋,被下放“五七”干校劳动。他坚守理想信念,坚持读书思考,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历史、文化书籍。
  1975年7月,邓力群同志到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为负责人之一。当时,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主要承担代表国务院管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等职责。同年7月至9月,邓力群同志参加了《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后来修改为《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简称“工业二十条”)和《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简称《论总纲》)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由于这三个文件反映了邓小平同志的思想主张和全面整顿的工作路线,被“-”称为“三株大毒草”,诬陷为“右倾翻案风”的纲领,邓力群同志因此多次受到批判,并在事实上被停止了工作。
  粉碎“-”后,邓力群同志于1977年6月担任国务院财贸小组副组长。他积极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理论,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性质,提出必须在我国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等观点,对破除当时的思想禁锢、推动思想解放起到了积极作用。
  1977年11月至1982年5月,邓力群同志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其间,1978年9月起任院党委常委、党组副书记。1980年4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次-会上,他明确提出,中国社会科学院要“做党中央和国务院忠实的得力的助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他积极贯彻中央的正确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为恢复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迅速发展成为全党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思想解放运动。作为理论工作者和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领导干部,邓力群同志积极投身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撰写文章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观点,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9年1月至1982年4月,邓力群同志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兼中央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分管-起草和调查研究工作。他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决策提供了正确政治服务。在拨乱反正中,他多次发表理论文章,正确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调整整顿、拨乱反正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特别是在农村改革中,他积极向中央反映实际情况,领导起草中央有关重要文件,倡导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1年1月至1987年9月,邓力群同志担任中共中央-研究室主任,参与组织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的通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82年4月至1985年7月,邓力群同志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82年9月至1987年10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分管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这一时期,随着对历史经验的深入总结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探索,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发展道路作出了高度概括,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邓力群同志积极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组织选编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参与选编《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高度重视《邓小平文选》的宣传和学习工作,组织理论研究部门开展研究,撰写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理论文章。组织选编《陈云文选》。他积极宣传党的基本路线。他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组织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推动形成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潮,有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改善。
  1983年10月至1987年夏,邓力群同志任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整党工作。1990年以后,任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组建当代中国研究所,主持编撰《当代中国》丛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邓力群同志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在中共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同年(公元191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1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