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邵阳市> 邵阳人物

邓伯生

[清][?-1728年]

邓伯生为[清][?-1728年]

  邓伯生(?~1728),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市)武明州万安二都人氏。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居会泽挖泥寨,为当地烧制砂锅、茶罐的创始人。
  康熙年间,东川(今会泽)铜、铅矿产业兴旺。大批湖广湘黔商人陆续进入东川办矿经商。邓伯生到东川后,先寄居卡郎、黑土基一带,后来发现挖泥寨土质优良,适宜烧制土陶器皿,便率先举火试制。最初,只是烧制铅罐供矿山冶炼之用,深受矿厂欢迎。但邓伯生毕竟孑然一身,生产、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即返湖南。以后铅罐烧制中断,当地彝民虽试烧数窑,但因技术不佳,火候掌握不准,质量终未过关。东川府官和矿冶厂方只得派人到湖南再次把他请来。邓伯生再次返回时,还邀约了其表兄林姓、姜姓连同家属一举南迁,定居会泽挖泥寨。
  邓伯生从湖南带来了脚踏转盘、锯弓、刮板等制陶工具,建起牛尾窑、回风窑,扩大铅罐生产。从此他与当地彝民朝夕相处,日久感情笃厚,便将全套制陶工艺传给赵、李、尚三姓彝民,以后又有钱、苏二姓也掌握了制陶工艺。挖泥寨生产的陶器,具有抗腐蚀、耐高温和无有害杂质的特点。用砂锅煮米煮肉,味道喷香,用茶罐炕茶,清香扑鼻,别具风味。清光绪年间东川知府冯誉聪曾赋诗赞云:“华泥寨畔土膏匀,小小茶铛制特新。贮目分红随处好,又添清兴与诗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需求的变化,挖泥寨土陶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也逐步改进,继而又烧制出砂锅、茶罐、瓦盆、瓦罐等生活及生产用品。这些质量上乘的土陶制品一上市,很快便销路大开,甚至四川、贵州商人也远道前来收购。一时,小小的挖泥寨名声大噪。邓伯生也被世人尊称为“砂锅邓”。清朝时在寻甸建有专营挖泥寨陶器的东川会馆。至今,挖泥寨仍能烧制花瓶、花盆、茶壶、茶盅、双胞油盐缸、五梅花香料杯等,年均产陶器34万件。
  邓伯生于雍正元年(1728年)二月去世,后人感其创始传艺之功,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为他立墓祭祀,至今沿袭。
  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同年(公元1728年)去世的名人:

宜兆熊 (?~1728) 辽宁省沈阳沈河区
张佳瑞 (1681~1728) 湖北省武汉东西湖
张谦宜 (1646~1728) 山东省青岛黄岛区
朱纲 (1674~1728) 山东省济南历城区
王掞 (1644~1728) 江苏省苏州太仓
田从典 (1651~1728) 清朝大臣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
+ 更多公元172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