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北省> 咸宁市> 赤壁人物

赤壁

[公元1890年-1946年]

赤壁为[公元1890年-1946年]

  张翮(1890-1946),原名传政,字德庭,湖北蒲圻(今赤壁)中伙铺山蟹张家人,出身张仁昌世家,父宏远,字仁程,清末太学生。先生启蒙于乡里,就读于本邑书院。时值张之洞在湖北创办新学,乃转入省垣“中学堂”,与同邑刘树杞(1890-1935)同班友好。辛亥革命成功,先生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民国五年(1916)毕业,获商学士学位。毕业后曾由北洋政要蒲邑张国淦(1876-1959)引荐,短期就任北京政府农商部商标局局长,翌年即辞职。
  不久,辞去局长职务,邀约湖北籍在北京学者名人集资创办民治中学,任校长。后扩为民治大学,续任校长。北伐前夕,张毅然将学校停办返鄂。为生活计,曾在武汉自办会计师事务所。北伐军抵汉,李汉俊任教育厅长,经刘树杞举荐张担任教育厅督学,旋改任省立第二高级中学(高商前身,即现湖北经济学院前身)校长。宁汉合流,李汉俊牺牲,刘树杞接任教育厅长,任张为高商校长。此后10年(1929—1938)张历任教育厅科长,晴川中学、黄冈中学、黄岗乡师(现黄岗师范学院前身)及襄阳中学校长。1938年,武汉沦陷,各校随省府西迁恩施。当时形势危急,交通紧张,张翮临难受命,被指派为联合中学高商分校校长。因日机对宜昌狂轰滥炸,长江水路受阻,张翮率师生由陆路步行西上,经长阳,过野山关,历尽艰辛,半月后抵达巴东楠木园。该地在崇山峻岭中,生活异常艰苦,全校师生克服种种困难,于1938年12月12日复课。高商将这一天定为校庆日。1940年,日军西犯,沙市陷落,宜昌告急,张翮又率师生二度迁移避难,先乘轮抵四川万县,再徒步折返湖北境内,步行月余抵达利川汪家营。当地汉流袍哥横行,张翮多方联系周旋,始得勉强复课。再次迁校,张翮深谋筹划,克尽艰辛,使工作井井有条,受到师生尊敬。
  1944年7月,张翮调任湖北省图书馆馆长,即着手清点图书,整理目录,办图书管理人员训练班,使图书馆很快开架借阅。抗战胜利,张翮奉命将图书馆迁复武昌。张翮尽职尽责,所运数十万册图书及大量崇文堂版片,安全运抵,无一损失,受到省教育厅通令嘉奖。
  张翮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不入党派,不慕权势,不谋私利,安于清贫。其为人处世,朴实而淡泊,在教育界影响颇深,特别在任高商校长期间,任人唯贤,选用教师非常严格,所以高商教学质量一直很高。
  
同年(公元189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