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无锡人物

陈源

[公元1896年-1970年,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陈源为[公元1896年-1970年,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陈源(1896—1970),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字通伯,笔名陈西滢。江苏无锡人。
  学习经历1908年考入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附小读书。1921年留学英国读中学,先后在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主要事迹1924年在胡适的支持下、与徐志摩、王世杰等共创《现代评论》杂志,主编该刊《闲话》专栏,发表许多杂文,反对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艺运动,被鲁迅多次抨击。他也对鲁迅做如此评价“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他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权威者’,轻易得罪不得的。”,“他的文章,我看过了就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陈源与鲁迅结怨始于1925年的北京女师大风波,陈源与鲁迅针锋相对,相互笔战,尤其是后来公开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0”日本学者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犯了学界的大忌。鲁迅对此当然不能容忍。陈源的信由徐志摩发表于1926年1月30日《晨报副刊》,鲁迅的反应相当强烈,立即写了《不是信》的长文反驳。据顾潮说,当时有人认为鲁迅参考盐谷温的书而未注明,有抄袭之嫌,顾颉刚亦持此观点,并与陈源谈及,陈公布此事,遂使鲁迅与顾颉刚结怨。
  1927年与女作家凌叔华结婚,以后,拥蒋-。1929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3年到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工作,1946年出任国民政府常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1965年,中法建交,拒不离开台湾驻法“大使馆”,后由法警扶持出馆。1966年退休。晚年瘫痪,逝于伦敦。有《西滢闲话》、《西滢后话》、《多数与少数》。译著《父与子》、《少年维特之创造》等。
同年(公元189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