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连云港市> 灌南人物

陈锡恩

[公元1919年-1945年]

陈锡恩为[公元1919年-1945年]

  陈锡恩,1919年出生于原花园乡陈刘村一个较为富有的塾师家庭。自幼随父读私塾,他勤奋好学,为人机灵。1937年秋考取灌云县新安完小,一直读到毕业。
  国民党统治时期,政府腐败无能,陈老庄地处涟水、灌云两县的交界处。这个边缘地区官匪勾结,横行霸道,残害人民。1933年,陈锡恩14岁那年的一个深夜,陈家曾遭到土匪抢劫。由于财物事先已埋藏他处,家中人口也转移村外,所以土匪一无所获。十分气恼的土匪便纵火烧毁他家全部房屋,并到处寻找陈家人作为人质。躲在村外的陈锡恩,不幸被他们抓住。一个土匪盘问他是谁家的孩子,陈锡恩不慌不忙地答道:“我是‘三驼驴’家的孩子。”“三驼驴”是陈老庄一个最穷苦农民的绰号,这个土匪知道在他身上榨不出什么油水,打算放了他。另一个土匪怀疑地拉住陈锡恩的手问:“你这穷孩子手上怎么没有老茧?”“我半年前得了痞块病(黑热病),干不得活,哪来的老茧!”陈锡恩沉着地回答。这个土匪半信半疑地吆喝着问:“你半夜三更跑出来干什么?”“村上起了火,我害怕,就跑出来了。”又一个匪徒听了这些问答,不耐烦地对那个问话的匪徒说:“风紧,快下(匪徒黑话:意为有情况快跑)!罗唆个啥?”于是这群匪徒就溜走了,陈锡恩乘机脱险。这件事,不但显示了陈锡恩的机智,而且充分体现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无能,对他后来决心投身革命是个很大的推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接二连三沦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使陈锡恩决心投身革命。于是主动约些有志青年去新安镇及其附近乡村散发抗日传单,进行抗日演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9年初,陈锡恩家乡建立了党的秘密组织。1941年春,陈锡恩请孙体敬把他带到涟东县三区,找到了区委书记薛会友,恳切要求参加革命。薛会友既接收他参加革命,又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涟东三区王士珍脱离革命阵营,投靠日寇,在郑潭口设立据点,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陈锡恩奉命和金石、张颂九两同志开辟境内东南区(今新集、百禄一带),被命名为涟东三区,隶属涟水县委领导。金石为区委书记,负责全面工作;陈锡恩为 科长,负责发动群众收集0;张颂九为组织科长,负责组织武装。他们每人一支驳壳 ,就凭这三枝 ,开辟了这一地区。
  当时,这个地区东北方向有顽军徐继泰部驻扎响水口、东南的百禄和郑潭口驻有伪军、西南的大新集和西北的新安镇均驻有日伪军。他们同流合污,互相勾结,企图扼杀这个新生的革命政权,形势十分险恶。
  在这种情况下,陈锡恩与区委书记金石、组织科长张颂九等同志密切配合,不到一年时间,就发展到 30余支,成立了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抗日游击队。他们活动在敌人的心脏地区,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保护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更好地发展抗日武装,陈锡恩根据涟水县委的指示,和张颂九一起深入敌营新安镇,做伪军周法乾部第一中队的策反工作。他们通过关系秘密和第一中队士兵及下级军官联系,教育他们要以民族大义为重,弃暗投明,参加抗日队伍,做真正的中国人。经过多日工作,这个中队大多数伪军倾向共产党,愿意起义参加抗日队伍。陈锡恩又不顾个人安危,到新安镇亲自和伪中队长唐璜当面会谈,动员他尽快弃暗投明。通过陈锡恩的教育鼓励,加之士兵及下级军官的敦促,唐璜终于率部参加了涟三区游击队。尔后,他们又用同样方式收编了顽军一个 中队,并积极做好整编和教育工作。这个以三支 起家的武装力量,已发展成拥有近200人( )的抗日区队,稳固地建立了革命政权。
  1942年春,新安镇的日伪军来晏庙一带抢劫,抢走了群众5头耕牛和其他财物。此时,陈锡恩率领区队了在温庄一带将来犯的顽军刚刚击退。闻讯之后,不顾战后疲劳,立即率部返回晏庙奔袭追击。陈锡恩身先士足,不仅夺回被抢的耕牛财物,还消灭了部分敌人,缴获 3枝。
  陈锡恩不单作战勇敢,而且能吃苦耐劳,具有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自从参加革命之后,日夜奔波劳碌,忙得衣破纽亏,还常常吃不上饭。家里给他做的新衣,他多数送给缺衣的同志,自己只穿旧衣。他从未叫过苦,整天谈笑风生,趣话不绝。这种情绪感染着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同志。他们说:“和锡恩同志在一起,就是吃黄连也是甜的。”1941年12月,日寇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寇为确保统治区域内进攻太平洋的军需通道畅通,多次加紧对解放区发动“扫荡”。1943年1月5日,驻在响水口的顽军徐继泰部公开投靠日寇,配合日寇“扫荡”。为了适应斗争需要,便于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县委决定将行政区域化整为零,将原涟东三区西部地区,划为五个小区,任命陈锡恩为抗日最前哨的晏庙区区委书记兼区长。从此,陈锡恩的担子更重了。他常常日夜不眠率领部队战斗在第一线,同时加紧对各乡民兵进行训练,以提高其政治和战斗素质。在他的培训下,民兵中涌现了很多神 手,被乡亲们人传为佳话。永留乡碾房村民兵孙智鸾由于平时刻苦训练, 法高超。一次他一个人和一个连敌人遭遇,利用村内土炮楼,向敌人开 射击,弹无虚发,接连打死打伤十几个敌人,百十个敌人被吓得晕头转向胆战心惊,不敢前进半步,终于偷偷地龟缩回据点。当时的苏北日报曾以“孙智鸾单 斗百敌”为题,报道了这件事。
  晏庙区的周围,除了原有的新集、郑潭口、新安镇、响水口、百禄驻有敌军以外,紧贴晏庙区的小窑和袁闸两地也被敌人先后安上了据点。所以对敌斗争十分艰难,时常一夜要转移几次,以防止敌人袭击。情况虽然险恶复杂,但陈锡恩领导的区大队,就像一把锋利的 插入敌人的心脏,迫使敌人动弹不得,牵制着敌人的大批力量,使这个南北只有8公里,东西不足10公里,四周碉堡林立的根据地,始终巍然屹立。敌人对陈锡恩及其所领导的革命武装特别恐惧与仇恨,千方百计地想消灭这支部队。1944年春,伪军71旅旅长徐继泰用突然袭击的手段派其部下到晏庙区逮捕了部分抗日游击队的家属,其中包括陈锡恩的父亲。敌人企图以此来要挟陈锡恩及其部队投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面对严峻的现实,陈锡恩毫不动摇,一天深夜,他单人独 潜到徐继泰控制区内,把徐继泰的岳父劫持到解放区。第二天,他派出信使要徐继泰老婆告诉徐继泰以释放全部抗日家属来进行交换。结果,徐继泰被迫接受了这一主张,双方交换了人质,因而进一步稳定了民心,巩固了晏庙区的政权。
  为保护群众,陈锡恩带领的区大队经常主动出击。1945年5月中旬的一天,陈锡恩率领部分区队和民兵,深夜4点多钟埋伏在敌伪据点大新集东北角金庄,待敌伪军出来后准备狠狠地揍它一下,使其不敢下乡骚扰。但一直等到天亮,据点里的敌人也没有出来。这时听到北边响起一阵阵 声,估计是新安镇伪军下乡抢劫。于是陈锡恩和区大队长朱立洲研究决定:带队跑步北上打击敌人。约半小时,他们跑到海界圩,发现敌人在海界圩北的张庄一带零星地打着冷 ,但始终看不见一个敌人。陈锡恩和朱立洲分析,敌人可能埋伏在前面,引我们上去,乘机袭击我们。为了进一步观察敌情,陈锡恩站到海界圩圩沟内,探身观察敌情,不幸被埋伏在张庄的敌人发现,一颗罪恶的 射中了陈锡恩的胸膛。
  陈锡恩牺牲的时候,年仅26岁。他对开辟晏庙区的民主政权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群众中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纪念这位烈士,应广大干群的要求,中共涟东县委、县政府于1945年7月决定:将原晏庙区更名为锡恩区。原涟东县三区区委书记薛会友说:“陈锡恩不仅是我们老三区的骄傲,也是灌东南人民的骄傲!”
  来源:灌南县委党史办公室
同年(公元191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