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北省>

陈士骅

[公元1905年-1973年]

陈士骅为[公元1905年-1973年]

  陈士骅(1905~1973)字孝开。安新安州镇人。其父陈赓虞,字凤韶,是清末最后一科(甲辰科)进士。陈士骅1918年随家人迁居北京,1920年考入京师第四中学。1925年夏毕业后赴德国留学。先入波茨坦实业中学,后入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铁路和水利工程。1932年在导师关照下到德国国家铁路局作毕业设计,参与德国战略公路和桥梁的设计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从测量、计算、设计到绘图所分担的全部任务,写出毕业论文《关于战略公路和桥梁的设计》,得到学校和导师的称赞,被授予“国家特许工程师”学位。
  1934年初回国,经邵力子和德国森林专家Fenzel推荐,当年2月受聘为陕西省建设厅技正,负责修建陕南公路。他不顾陕南交通不便和物质条件的恶劣,徒步进行实地考查和勘测,很快完成公路的设计,并绘出全部施工蓝图。次年,又完成咸阳渭河桥的设计和施工任务。1935年8月,回北平(今北京)省亲,北平市长袁良有意留他出任市府专员,他婉言谢辞,却应水利界前辈李仪祉的邀请,重返陕西,去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教。初为副教授,后任教授,并兼水利组主任,在该校开设水利学、水工学、河港工程、桥梁工程、农田水利、土壤改良等课程。1936年冬,加入水利工程师学会。次年夏,加入中华自然科学社,后任该社西北分社理事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应上海同济大学聘请,到江西赣州,后辗转昆明,在该校土木系执教,并任土木系主任兼校总务长。1940年回北平处理家务,因海防失陷,南归不成,滞留北平,在中学任教。1945年后到北京大学工学院任土木系教授兼主任,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
  1950年1月任北京大学工学院代理院长,应邀参加北京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1年11月与茅以升、金涛等人筹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他作为清华、北大、燕大三校调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调到清华。先后担任水利工程系教授,土木工程系代主任,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以及校工会主席、图书馆馆长等职。分管清华大学水利、土木、机械、电机等系的教学工作。讲授过水利学、水工学、农田水利等课程,他严谨执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经常跋山涉水进行实地调查,参加密云、王家园水库的设计与施工。除参与学校的教学领导外,还担任武汉长江大桥特邀技术顾问,华北盐碱地综合治理第三专业组组长等工作。
  从1953年起,先后担任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委员、常务委员、副主任委员和民盟中央委员。“文革”中,他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又患半身不遂,但仍笔耕不辍,集旧体诗1000余首,以抒情怀,并用左手录成书稿。他不仅长于诗词,在绘画、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同年(公元190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