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长沙市> 天心人物

陈邦

陈邦为

  陈邦,1965年9月出生,湖南长沙人,研究生学历、硕士,湖南大学兼职MBA导师、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历任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副董事长、长沙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副董事长、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董事长。现任湖南爱尔投资董事长兼总经理、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经历爱尔眼科的董事长陈邦的创业经历颇为传奇,1997年陈邦以3万元的资金二次创业,如今的创业板上市令其身价又上一个台阶。
  陈邦个人持有2380万股爱尔眼科,但其控股41.65%的湖南爱尔投资也持有6000万股爱尔眼科,陈邦的实际持股量合计达6544.6万股,占总股本65%,按28元/股发行价计算,持股市值也达到18.32亿元。
  在创业板的造富故事中,最为传奇的非爱尔眼科的董事长陈邦的故事莫属:一个不懂眼科技术的“外行人”凭借开眼科医院登陆创业板富豪榜。
  爱尔眼科的招股说明书中对陈邦履历的介绍极为简单。现年44岁的陈邦是爱尔眼科创始人,硕士毕业,湖南大学兼职MBA导师。但在这张简单的履历表背后,陈邦却有着极为丰富且颇具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陈邦是军人出身,退伍后做过器材代理、文化传播,还做过房地产,涉足颇广。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政策一度放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此前门槛较高的医疗领域。这让正在医疗器械行业打拼的陈邦眼前一亮,他在医疗新政中读到了无限的商机,于是毅然决定进军当时还是冷门的眼科医疗领域。
  “当时进入医疗行业主要是想尝试一下新的领域。”陈邦提起当年的决定时轻描淡写,但现在看来,他当时推开的是一扇预估高达300亿元规模的巨大市场的大门。
  1997年,陈邦倾尽3万元积蓄,采取“院中院”的形式与传统公立医院-合作,在公立医院中设立眼科专科做近视检查和常规近视手术,依托着公立医院优势资源,赚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然好景不长。2000年,国家开始大力整治公立医院“院中院”,陈邦只得从公立医院搬出来,另谋出路,并于2001年在辽宁沈阳开设了第一家专科医院。失去了资源上依托,爱尔眼科的生意一落千丈。其间,因为生意不好,陈邦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时也是爱尔眼科的技术骨干选择了离开。
  不过,车到山前必有路。2002年以后,不服输的陈邦在逆境之下选择与他人或单位合资的形式成立连锁医院。2003年初,爱尔眼科在长沙、成都、武汉等地几乎同时开出了四家医院,同时大力招兵 ,此时,眼科医疗已经成为热门专业,爱尔眼科生意顺风顺水,名气直逼北京同济医院和中山大学眼科医院等行业翘楚。
  此后,爱尔眼科开始将触角向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和湖南地级市等三线城市延伸。短短数年,在全国11个省市开出19家连锁眼科医院。
  爱尔眼科登陆创业板之后,陈邦身家暴涨,从最初的3万元到当前48.6亿元的账面财富,陈邦的创富故事为创业板增添了不少励志色彩。
  早在2004年,陈邦就曾经跟美国的风投接洽,试图进军纳斯达克,洽谈了两年。但在最后关头,陈邦认为境外的资本不能很好地理解民营医院在国内的行业处境,于是毅然放弃了纳斯达克梦。
  而创业板启动的时机正好给已为上市做足准备的爱尔眼科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陈邦的上市梦在A股得以实现。在前不久由清科集团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陈邦作为唯一一位创业板创始人进入“2009年VC/PE支持的中国创业企业家10强”名单,陈邦的2009年可谓是声名鹊起。
  但在荣耀背后,爱尔眼科也遭到不少声音的质疑。作为创业板唯一一家也是国内首家“医疗机构型”上市公司,爱尔眼科首次发行共募集资金9.38亿元,是原定计划3.4亿元的2.76倍,也成为创业板超募资金比例最多的公司。有专家认为,超募的资金在一段时间内只能躺在银行账户上吃利息,这显然不符合创业板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初衷。
  “我们做连锁医院的,从来不会愁钱多怎么花。”陈邦用了一系列的计划回应了市场对其超募的质疑,陈邦解释说,超募的6亿资金也会用来建爱尔眼科医院,而且绝对不会走多元化发展。对于未来,陈邦的目标是,三年之内在全国大部分的省会城市都竖起爱尔眼科的牌子。
  邻居带入行陈邦当过兵,退伍之后做过器材代理,搞过文化传播,还涉足过房地产,上世纪90年代揣着3万元到上海打拼,租住在弄堂,碰到一位靠给医院租赁眼科治疗仪器为生的邻居,几番闲聊下来,全无行业经验的陈邦决定入行淘金,并且没过多久“就找到了感觉”。
  1997年,陈邦采取“院中院”的模式与公立医院-合作,在公立医院中设立眼科专科做近视检查和常规眼科手术。那几年依托公立医院的优势资源,陈邦赚到了第一桶金。2001年陈邦自立门户,在沈阳开出第一家眼科专科医院,不过生意一落千丈。陈邦决定做最后一搏,2003年在长沙、武汉和成都同时设立四家医院,连锁品牌之路让爱尔眼科起死回生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上市原本瞄准纳斯达克在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中,成立于2003年的爱尔眼科是为数不多的“适龄”公司。6年的时间,从一家只有1500平方米的“诊所式”眼科医院到如今有着19家连锁分院的医疗集团,这些在陈邦看来只能算是“走得比较平稳”,因为当时爱尔眼科曾有机会跑得令人炫目。
  “2004年,爱尔眼科还不满一周岁的时候,我们就准备把公司弄到纳斯达克去”,陈邦顿了顿,“大家可能不相信,不过当时我们确实认真跟美国的风投谈了两年,那边很感兴趣,是我们自己在最后关头放弃的。”作罢的原因是,陈邦认为境外的资本不能很好地理解民营医院当时在国内的行业处境。“民营的身份让我们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没有现成的可以照搬照套,还是自己来吧。”不过那一次资本国际化的夭折,却使得爱尔眼科吸引了世界银行旗下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私营企业发展的国际金融公司(IFC)的青睐。2006年,陈邦拿到一张800万美元的支票,爱尔眼科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获得IFC长期低息贷款的企业。“钱虽然不多,而且只是借贷并不是入股,但是这一步是我们上市的关键”。因为从那以后,爱尔眼科从集团财务的审计核算到医院接待大厅中的直饮水和消防栓,IFC都要求按国际标准执行,“所以我们这次上市显得轻松简单。”股价不让长线投资者亏钱轻松上市也反映在挂牌当天的股价上。爱尔眼科发行价定为28元,首日开盘价48.86元,盘中一度摸高至72元,当天以51.90元收盘,之后有涨有跌,波动不大。
  “我对上市以来股价的表现还算满意,我认为50多块钱对爱尔眼科来说是合理的。”不过一些券商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爱尔眼科的合理价格区间在30元到40元,陈邦对此有点激动,“真正来跟我们接触过的或者实地了解过我们医院的券商肯定不会给出这么低的价格,说实话,写这些报告的很多研究员根本就不懂我们这个行业。”当谈到公司股价今后的走势时,陈邦绕了一个弯,“由于很多基金都没有下手,现在基本上都是私募和散户在炒,所以整个创业板的股价走势都需要一年之后才能看得出。当然对于长线投资者,我可以在这里说,爱尔眼科不会让他们亏钱。”陈邦认为,政策的逐步放开可能将是爱尔眼科今后最大也是最长期的利好。而回过头来说到呈几何数字增长的个人财富时,陈邦则不愿多谈,“我现在也不是天天去关心股价,当创业板首富了也是别人告诉我的,我自己不会去算,而且那都是账上财富,一个午觉之后有可能多了几个亿,也可能少了几个亿。”超募三年内连锁到北京相对于公司股价和自己身价,陈邦眼下还有更要紧的事要去费心思:超募的6亿元人民币怎么花。“我们做连锁医院的,从来不会愁钱多怎么花”,陈邦解释说,“这6亿也会用来建爱尔眼科医院,而且绝对不会走多元化发展。”陈邦的目标是,三年之内在全国大部分的省会城市都竖起爱尔眼科的牌子,“北京的话,我们三年之内肯定会到的。”雄心勃勃的陈邦为了“三年连锁全国的”目标,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飞机上度过,“一天内飞三四个城市很正常”。这一变化最让陈邦受不了的是飞机上不能抽烟。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个多小时当中,陈邦先后接待了一位公司独立董事、一位券商和一位业务伙伴,剩下的时间一根接着一根吞云吐雾,而在10月份之前,陈邦是不会抽烟的,“毕竟现在公司上市了,压力有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