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榆林市> 横山人物

张俊功

张俊功为

  张俊功(1932年—),横山县人,1932年出生于横山县柴兴梁村,祖祖辈辈都靠揽工为生。张俊功在他一个月大小的时候得了眼病,因家境贫困无钱治疗导致左眼失明。1940年,爷爷带着全家逃荒讨饭落户延安地区甘泉县桥镇乡安家坪村。
  少年张俊功患有眼疾,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下地干活,所以只能从小拜师学“说书”。建国前,说书艺人被视为下九流,艺人中常常有这样的说法:“东方收了走东方,西方收了走西方。东南西北都不收,琵琶饿成空壳篓。”由此可见,当时说书艺人的生活非常艰苦。少年张俊功毅然选择了这样一条艰辛的人生道路。自从来了共产党,说书艺人们才获得了新生。边区文协“说书组”改造民间的说书艺人,引导帮助他们编唱新书,修改旧书,歌颂向往新人新事新生活。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后,陕北说书变成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团结教育群众,提高群众觉悟的新型文艺形式,边区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在一批批陕北说书艺人的推动下,这门古老的艺术走向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1960年,张俊功进入了延安曲艺馆,由于他从小跟很多位师父学过说书,所以他的说书无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在韩起祥等著名说书艺人的指导和影响下,说书技艺日益提高。1979年5月1日,张俊功组织了甘泉曲艺队,并自任队长。这个曲艺队先后在陕北各地以及宁夏、甘肃、山西、内蒙等地说书。同年,张俊功曾应邀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投拍的电影《北斗》配说书音乐。张俊功成为一位在陕北地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受人欢迎的说书“明星”。
  他不但继承了传统说书的一些特点,而且还扬起了对传统说书进行改革的大旗。在表演形式上,张俊功把坐场改为走场,把一人改为多人,自成一派。说书队伍的人数由传统的一人改为多人,人数一般有5到十几位,在这些表演者中间,其中有一位是主说。主说者有时会一人说到底,有时根据剧情需要会和说书队伍中的其他成员对答应和。一个庞大的、有男有女的说书队伍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尽己所能。
  在陕北说书的内容上,张俊功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使传统说书的内容有了新扩充,说书题材发生了重大开拓。建国前的陕北说书内容一般为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演义、绿林好汉、才子佳人等,如《说唐全传》、《金镯玉环记》、《对鞋记》、《杨贵妃》、《杨家将》等80余部。建国后,说书内容多反映人民革命斗争、反封建故事、歌颂共产党等等,如《翻身记》、《还乡记》、《刘巧儿团圆》、《王贵与李香香》、《改造二流子》、《破迷信》等等。张俊功自己编写了许多新书,有《一个存折》、《刘兰兰打酒瓶》、《新旧婚姻对比》、《反巫神》、《逛世界》等书目。其中《一个存折》曾荣获延安地区第一届曲艺调演创作一等奖,赢得著名陕北说书大师韩起祥的好评。张俊功还将一些传统的书目进行改编,使一些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予以抛弃,如《武二郎打会》、《罗成算卦》等。无论是编写新书还是改编旧书,张俊功真正的目的是对听书的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宣传党的思想、政策、方针,活跃城乡文化生活。
  改革伴奏乐队,除了传统的伴奏乐器三弦、拴板、蚂蚱蚱板等以外,还添加了二胡、笛子、板胡、小锣、电子琴等新乐器,使得乐器演奏和说唱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如此,在张俊功的说书改革中开始招收女弟子入门,这些女艺人们在说书的队伍中有时扮演重要角色。
  张俊功对陕北说书艺术表演形式、伴奏乐器、演员性别、演员人数、新书编排、人员思想等诸方面进行的改革,推动了陕北说书艺术更进一步向前发展。使得陕北说书人物角色分工更加明确,互相酬唱应答,有了身段及表情表演,并且讲究舞台风度,手、眼、身法、步等规范,初步有了戏剧表演的味道。新书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教化作用。张俊功老先生使得陕北说书艺术旧貌换新颜,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贯由盲人来表演的形式改为由视力正常的人来担任。在当代的陕北,年轻人学习说书不再是为了养家糊口、乞讨生活,而是为了学习一门民间艺术。现在陕北有许多说书艺人都有自己稳定的工作,说书成为他们的业余爱好或一种娱乐项目。
  张俊功是陕北说书的一位改革者,一生致力于民间说书,是陕北说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陕北说书艺术大师,陕北说书艺术创始人之一。二十世纪70年代,先后任陕西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延安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甘泉县三届政协委员。有人形容张俊功说书“一腔热血,化做三根琴弦;绣口一张,说尽千古往事。”张俊功的说书非常具有自己的特点,他记忆超常、嗓音清脆、模仿逼真、惟妙惟肖、说学逗唱、绘声绘色,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