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六安市> 霍山人物

张积庆

张积庆为

  张积庆男,霍山县衡山镇人,霍山黄芽茶的研制者之一。在2001年7月份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名茶评比中,霍山县顺达茶叶有限公司经理张积庆研制并选送的“霍山黄芽·黄芽贡”茶叶,经中国、日本、韩国等茶叶专家组成的评委会严格、规范、科学地评审,在送评的百种名茶中以“做工精细,品质优质”,而一举获得“国际名茶金奖”。随后,在日本静冈举行的国际名茶评比会上再次荣获“国际名茶大赏”(最高奖),并于同年10月6-26日在日本静冈“2001年世界茶叶节”上展出。一连串荣誉的取得,熟悉张积庆的人没有丝毫惊奇,这是张积庆长期辛勤劳动倾心于霍山黄芽制作的实至名归。
  张积庆出生在霍山县城城郊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庭困难,他并没有上过几年学,就到当时的县茶叶公司学习采茶、制茶和品茶,这样一千就是6年。在这6年里,他尝过的苦,遭遇的困难唯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记得18岁那年,为了学习制茶的一系列工艺,他跑到茶山待了半年时间。在这期间,早上他天不亮就起来挑水、收茶、制茶。在制茶中,他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身子是干的,出来全身衣服湿透,有时半个身子发麻,但他坚持下来了,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经历,才使得他有了今后发展的基础。
  1973年,为了发掘历史名茶,霍山县政府组织茶叶收购部门,抽调有制茶经验的技术人员恢复名茶生产,重任压到了张积庆的肩上。但当时只说有雨前银针、雀舌等名茶,而品质特征、加工工艺没有人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省农学院茶叶专家陈椽教授根据历史教科书提出霍山茶制作要具备黄色、黄汤、黄叶底等内质特征。一天,张积庆陪陈椽教授走在乡间小路上时,陈椽告诉张积庆,要想制作出名茶,必须自己干,别人的经验与技术只能当做敲门砖。就在这个时候,张积庆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霍山黄芽制作出来。
  在恢复历史名茶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技术资料的情况下,张积庆只身一人跑到盛产茶叶的金鸡山、乌米尖、姚家畈及金竹坪等高山区。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来,找当地最有名的采茶工和制茶工一起研究制茶,逐步摸索出制作名茶的基本要求:一要雨(谷雨)前采,二要芽头嫩,三要栗炭火,四要炒烘功;并限定产地,限定采摘时间。根据这些要求,张积庆制作出一批优质茶,送到省、部去参评,一致认为品质优秀。随后的时间里,张积庆逐步改变制茶工艺,在制茶、采茶等方面做了一些必要的改进,由于“色、香、味、形”的改善,从而有了今天的“霍山黄芽·黄芽贡”。
  1993年,时任霍山茶叶公司副经理的张积庆决心提前退休,自己干,成立霍山县顺达茶叶有限公司。当时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这其中就包括他的妻子。善意的劝告,冷嘲热讽的话语都不能让他有丝毫的改变。没有钱,就找银行贷,没有经验,跑到无锡、上海、杭州等地去学。通过艰辛的努力,从无到有,张积庆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茶叶的制作与经销中,张积庆总结出制作精品茶要过天时、地利、人和、采摘、工艺五关。过去加工出来的茶,用纸一包就推上市场,-贱卖;现在,经过多道加工程序,张积庆从过去的简单纸包装,增加了纸盒包装、铁礼盒包装等多种花样包装,改变过去“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状况,提升了档次。科技制出精品茶,现在张积庆的“霍山黄芽·黄芽贡”每千克能卖好几百元。
  高山出名茶,为帮助山里的茶农提高茶叶种植管理和采制技术,张积庆经常前往深山茶区义务帮助那里的茶农。霍山桃源河乡上谷村是一个靠制茶为主的深山村,该村多年来茶叶种植品种单一、制茶缺少统一标准,生产的小绿茶只能卖到几块钱一斤,茶农增收缓慢。张积庆来到之后,根据这里的气候条件,把适合种植的黄芽贡茶品种和采制技术传授给这里的茶农,帮助他们建立有机茶基地,联系销售渠道,一个茶季户平均收入比往年增加500多元。
  为使茶叶从栽培到加工制作的一整套技术得到推广,张积庆根据自己几十年积攒起来的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与人合编了有关茶叶方面的农业科普读物,并刻制了光盘, 由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对普及茶叶(特别是霍山黄芽)栽培加工技术、提高茶叶品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