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长沙市> 宁乡人物

杨天福

[麻山锣鼓传承人]

杨天福为[麻山锣鼓传承人]

   杨天福(麻山锣鼓)
  “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杨天福生于1942年1月,北京人文函大毕业,国家二级演奏员,生于一个喜欢琴棋书画之家,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七岁开始学拉胡琴,十岁能登台清唱《捉放曹》、《朱砂痣》、《梅龙镇》等京剧选段。11岁已会打鼓和一些民间小调及简单的二胡短曲。
  1957年去长沙市育婴街新舞台戏院拜谢元成老艺人为师学艺后因病回宁乡。1958年12月由宁乡师范艺术班毕业后正式调宁乡县花鼓戏剧团,从此正式开始了艺术生涯。进团后在党的培养下,专业进步很快。从1957年下半开始,就担任乐队的二胡、大筒和唢呐。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大部分职业剧团都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老艺人,乐队的一些老演员用的都是“工尺谱”,对简谱一窍不通,更谈不上作曲、配器,乐队的演奏水平太差,统统都是不齐奏。作为刚进团的新同志,虽然有识谱能力,但对戏曲音乐还是门外汉,所以下决心向老艺人学习传统的曲牌和锣鼓。同时利用放假之机去长沙、益阳、湘乡、衡阳等地寻师访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几年后,二胡、大简的演奏技巧已非常娴熟。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简谱还没有全面普及,各类音乐书籍很难找到,杨天福想尽办法搜集宁乡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资料以及其他地方的相关资料,如杨荫浏(已故)的《中国民间音乐选集》,同时虚心求教于省艺校邓炳兰老师,学习湘剧、京剧曲牌和锣鼓点,对音乐理论书籍《歌曲创作漫谈》、《和声写作基本知识》等细心研读,因此,对二胡、大简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在求学中杨天福始终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965年6月底,上级领导指派杨天福参加中南五省现代戏观摩演习会,杨天福对该观摩会的七轮演出的详细情况作了记录。通过这次观摩会,使我开阔了眼界,从中了解各剧种的声腔和音乐风格,领会其中精华。
  从60年起,担任乐队的作曲人,同时我是宁乡剧团的作曲的发起人。87年宁乡剧团解散后调宁乡文化馆任音乐专干,至2004年从国家二级演奏员岗位上退休。在专业工作中,我充分发挥一专多能特长,以二胡、大筒、唢呐为主,兼学打击乐、中西乐器以及曲谱作曲等工作。
  几十年来,杨天福为现代戏《林海雪源》、《江畔选影》、《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和古装戏《卧薪尝胆》、《三打白骨精》《秦香莲》《桃源洞》、《恶女告状》、《牙痕记》、《春江月》、《十五贯为》、《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剧目88个,其中大戏54个。60年-84年先后8次应邀参加地市一级乐队首席琴师赴省参加文艺会演并多次获奖。81年、83年《秦香莲》、《牙痕记》、《三看御妹》等剧目的音乐全部由湖南省电视台录音播放。82年《霓虹灯下的哨兵》和《秦香莲》选段由益阳地区戏曲工作室录音并列入音乐资料集子。78年以来在省级刊物发表作品如《花鼓大筒演奏法》、《麻山锣鼓》论文十余件。87年应省青少年音像社邀请参加音像社《耕田》、《赶子》录制磁带。同年11-12月,应邀去上海音乐学院录制《芦林会》、《山伯访友》磁带担任主胡、中胡。90年在长沙市首界馆站文化干部擂台赛节目《大筒演奏》获奖。91年6月《宁乡麻山锣鼓》新曲获市民间器乐创作奖。同年月日10月参加第二届映山红艺术节《丝竹情》获音乐创作奖。92年《希望的田野》普京演出。《宁乡麻山锣鼓简述》列入“中国民间艺术大全”,艺术小传列入《湖南文艺家传略》、《中国文艺家传略》、《世界艺术家名人录》……2004年杨天福从宁乡文化馆退休后,即被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聘用至今,所写教案被评为2007年度优秀教案。几十年来,在宁乡剧团共参加演出5051场次,参与宁乡文化系统、企事业单位群众文化活动1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