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杭州市> 桐庐人物

姚思铨

[公元1915年-1943年]

姚思铨为[公元1915年-1943年]

  姚思铨(1915—1943),笔名万湜思,桐庐白鹤乡板桥(今石阜镇板桥村)人。自幼好学,人称神童。1931年考入杭州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救亡运动,联络同学,组织“白煤学社”,定期出墙报,报道学生的爱国斗争,宣传争民主、反-的进步思想。还秘密建立读书会,向同学介绍进步书刊。杭州-司令部发觉后,派-搜查,破孩爱国学生。1932年12月被捕,半年后经保释出狱。自此,在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投身于抗日民族解放斗争。
  思铨在学生时期,酷爱文学美术,课余还自学英语和世界语。1937年1月,他曾选译苏联玛耶可夫斯基的诗20篇,题名《呐喊》,是最早向国人介绍玛耶可夫斯基作品的人。是年冬,杭州沦陷,思铨转到金华。次年创编《大风》周刊,以后又接编《新力》期刊、《浙江日报》副刊《江风》。刊物经常登载左翼作家的作品,发表抨击和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报道抗日根据地及进步文化界的动态,向读者传递光明信息。
  思铨重视木刻艺术的宣传教育作用,经常为刊物制作版画。他的作品内容进步,刀法严谨细致而有力,表现出人物感情的深度和力量的强度,别具风格,影响颇大。1938年,讴歌中国人民抗日事业的版画集《中国的战斗》问世。次年,与野夫、金逢孙等在金华成立“浙江省战时木刻研究社”,思铨任副社长,并担任木刻函授班金华地区指导师,以推动木刻艺术的发展。
  1939年12月,《刀与笔》综合文艺月刊创立,思铨任主编。刊物经常刊登共产党人和进步作家的文章、漫画及木刻,远销内地各省。面对国民党当局干预、钳制,思铨针锋相对,据理驳斥,后挥袖而去。《刀与笔》-停刊,前后仅出四期。
  1942年,思铨积劳成疾,肺病日益加重,在缙云岳父家养病,生活十分困难,且不顾战乱颠簸和疾病折磨,重新改译了玛耶可夫斯基的诗作(1950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并把著译诗作编集为《黑屋及其它》、翻译论文集《知识分子论集》、小说集《袁法富之死》、散文集《窗及其它》,并选编了一册木刻集。1943年12月,姚思铨在贫病交迫中溘然长逝。当时报刊评论他“支撑着病体,绞出脑血,一点一滴落在中国干枯的文艺坛上”。冯雪峰称他是“献身于抗战的和革命的新文艺工作者”。
同年(公元191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