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福州人物

徐鼎士

[清]

徐鼎士为[清]

  徐鼎士,生卒年不详,汉族,福建福州人。清朝将领,曾任福建澎湖水师协守备、福建闽安水师协副将、新疆宁边协副将。率部参与平定台湾林爽文之乱。
  领兵渡海 平乱三功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台湾林爽文起事,庄大田响应,建立政权,改元“顺天”,顺天军一时攻营夺城,台湾岌岌可危。
  闽浙总督常青闻警飞章告变,调集水陆大军东渡围剿。福州闽安协兵员也在征调之中,身为闽安协副将的徐鼎士积极选调精兵,组建省恒赴台平乱之师,由海坛镇总兵郝壮猷率领,从闽安古渡口出发,直往台湾八里坌(今属新北市)。与闽安协官兵一同前往八里坌的,还有海坛镇和闽安协烽火营的官兵,共1800人,先至八里坌,后至鹿耳门。
  徐鼎士送走赴台官兵后,又接福建巡抚徐嗣曾命令,让他率队出征。原来,徐嗣曾接新庄巡检王增錞禀报,艋舺(今属台北)危机,请求发兵救援。徐鼎士尽快做好准备,率部直渡台湾八里坌。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廿四日,徐鼎士领兵抵达台湾八里坌,参加了对林爽文顺天军的作战。
  徐鼎士在平定林爽文之乱中,主要功绩有三:
  守卫艋艵。徐鼎士领兵至八里坌,闻淡水方面多事,即带兵与吴秀、朱龙章等由关渡门水道奔赴艋舺,分兵守卫南至新庄,北至猫里、锡口一线。
  建设中部平乱大本营。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八日,淡水同知徐梦麟弃彰化而守大甲,参赞蓝元枚命守备潘国材率兵600前来大甲增援。徐鼎士也领兵1800人增援,结营于大甲溪北,并铸炮二百余座,大甲遂成为中部平乱的大本营。顺天军何有志等屡次来犯,官兵、义民奋力反击,何有志兵败撤退。九月十四日,都司敏禄、守备陈峰毫带领外委五人、兵士千人继续增援大甲,兵势益振。
  攻克大肚溪敌巢。九月,驻守大甲的徐鼎士等人-守卫鹿港的总兵李化龙,请求定期会攻大肚溪敌巢,但久无定议。林爽文部加紧围攻诸罗,其牛骂头、乌日、沙辘、大肚等各部的精壮者大半赴南路。大甲义民建议抓住有利战机,派兵攻克大肚溪敌巢,徐鼎士、徐梦麟在详尽筹划后决意进兵。十月初六,徐鼎士安排守备陈峰毫带部分将弁守卫大甲,其余兵力分六队并进。徐鼎士、都司敏禄、守备潘国材各领兵千人,分三队由沿海青埔西路进;同知徐梦麟率义民从之。游击吴秀、都司朱龙章、千总袁良禧领兵千人,分三队由岸里社、社皮东路进;浙人寿同春率义民从之。同月初七,都司敏禄、守备潘国材分兵攻猪篙庄、沙辘庄等林爽文各部,大获全胜。初十,清军焚麻园庄。十二日,徐鼎士等共攻大肚,林爽文部将何有志遁走,徐鼎士等率官兵攻克大肚。
  平定林爽文之乱后,徐鼎士获赏戴花翎。
  宁边副将 捐款修城 后来,徐鼎士奉调新疆宁边(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出任宁边协副将。
  宁边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邻哈密,西接今石河子市,南与吐鲁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连,北与塔城、阿勒泰地区接壤,东北与蒙古国交界,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北道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清朝中后期,这里是极其重要的军事重镇。
  昌吉城乃当时驻守的官兵所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月,都司永海和革职总兵吴士胜等受命率兵修建昌吉城,至次年八月完工。昌吉城建成的消息上报清廷,同年九月,乾隆皇帝亲自为其定名为“宁边”,这地方遂名“宁边城”。一个边远的小城,由皇帝亲自为其定名,足见其对国家边务的重要性。朝廷派徐鼎士至此任副将,也有倚重他指挥作战经验之意。
  徐鼎士在任上恪尽职守。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见昌吉城破旧不堪,徐鼎士出资对昌吉城进行第一次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