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武鸣人物

韦鸿恩

[公元1882年-1959年]

韦鸿恩为[公元1882年-1959年]

  韦鸿恩(1882—1959),字咏宾。壮族。太平乡文坛村人。其父韦开宗,清朝庠生,在县内乡村私塾执教。韦鸿恩幼年随父攻读,勤奋好学,聪明伶俐,并立志要继承父业。11岁县试为童生,14岁被选为佾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广初师范毕业。次年任县高小教师。 宣统二年(1910年)任隆安小学教师;民国5年(1916年)为了改变家乡文化落后的状况, 个人出资在本村一个岩洞中修建学校,让学童入学读书。民国9年任广西田南道教育科长。民国11年任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教师,民国14年任县立高小校长。倡议创办县立女子小学校,由他的夫人周锦华任校长。次年秋,两所小学校合并,实行男女同校,韦鸿恩任校长。
  民国16年, 韦鸿恩调任武鸣县教育局长。任职3年,颇多建树。他极重视培养师资,推行“普及国民基础教育”。民国16—17年,先后建立了第一、第二师范讲习所,培养小学师资,成立县立初级中学。民国19年,以教育局长的名义下令,要求县内各村(街)设立国民基础学校(初小),各乡(镇)设立中心国民基础学校(高小)。此令一下,全县乡村兴办学校风行一时, 但多利用庙宇和祠堂做校舍,不合规范。他在老家文坛村作示范,捐出1亩多菜园, 又私费购另一个1.5亩的菜园,作为建校基地,发动群众拆下3座庙宇,1座祠堂,利用旧料建校。 由于群众热情高,仅半年时间,就建成了一栋有6间教室的两层教学楼,解决了附近村屯儿童入学问题。办起了学校,又亲自为学校写了校歌。开学后又自费购置图书200—300本和铜鼓、喇叭,丰富了学童的文化学习和娱乐活动。韦鸿恩躬身力行,使县内乡村建校之风大盛。 民国20年起任上林县教育局长3年,并先后任荔浦县、象县、崇左县、东兰县教育科长或教师等。
  民国28年,日军入侵武鸣,省立九中及国立国民中学,都搬到别县去上课。民国29年日军退驻南宁,鸿恩旋即就任琴泉中学教导主任。民国30年春,私立鸣山中学在明秀园建立,学校董事会聘请韦鸿恩为首任校长。 是年秋招生3个班,校舍基本住满。第二年再招新生,校舍不够,他和师生一起,利用课余时间,挖来县城旧城墙的脚砖,用作扩建校舍,按计划招生。 民国32年8月,鸿恩已年逾六十,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辞去校长职务,参加县志编写工作。民国36年县教育局为更好地培养师资,又派鸿恩担任武鸣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次年12月, 他又辞去校长职务,回县第一初级中学任教师至1954年退休。1959年9月14日病逝,终年77岁。
同年(公元188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