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常德市> 澧县人物

王与佑

王与佑为

  王与佑•荆河戏
  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我叫王与佑,男,1952年生于澧县王家厂镇,1968年初中毕业,后下放到农村三年,1971年招工后,一直在县荆河剧团工作,担任剧团艺委会副主任及乐队队长多年,现为省戏曲音乐学会会员,市戏曲协会会员,国家三级作曲。
  因我祖父是荆河戏戏班文场师傅,父亲王恩儒是原永乐剧团(现荆河剧团前身)的鼓师,姐夫鄢安奎,姐姐陈国兰曾是荆河剧团的台柱子,因此我自小即在剧团生活(一直到进初中住宿为止),耳濡目染,对传统荆河戏有很深的印象和浓厚的兴趣,对其不足之处也有一定的见解。招工进团后,适逢学习样板戏时期,我就有意无意地以现代京剧的标准来对荆河戏伴奏音乐进行改进。首先,改变了旧艺人在演奏时音高模糊飘移,弓、指法不讲究的通病,为胡琴规范弓法、指法,以十二平均律来校准乐器发音为突破口,力求能与现代音乐接轨。同时,对传统唱腔的过门进行改进,理顺节奏,突出气口和色彩音。力求做到节奏干净,层次清楚,旋律流畅,特色鲜明。并使荆河戏的胡琴像京剧一样刚柔分明,音色纯美。1978年以后,随着剧团大量恢复传统戏,我先后拜荆河戏音乐泰斗黄绩三及其得意门生许安和为师。学习荆河戏的传统曲牌与技法,向谢天才、赵承文、方觉东、彭觉庆、李觉象、余味精、黄开国、肖耀庭等老一辈的师傅请教。积极挖掘整理各类特色唱腔,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多听戏、多学习、多琢磨、多和兄弟剧团的同行交流,大胆运用现代技法和借鉴其他剧种,一边锐意创新,一边注意反响,采纳合理化建议不断修改,创编了许多段与时俱进的、既是荆河戏又比传统唱腔更好听的新腔。
  1985年,我参加了以上海音乐学院刘国杰、陈应时教授为主讲的常德地区戏工室举办地戏曲音乐理论培训班,受益匪浅。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即为剧团音乐设计的主笔。前后共为近百出日常演出与调(汇)演剧目设计唱腔,广获群众及专家好评。曾多次获省、市音乐设计奖。《桓公拜相》、《夫人令》、《郑宫恩怨》等戏还多次在省电视台、省电台全剧播放,《郑宫恩怨》中的“还凤钗”一折在中央电视台《九州戏苑》栏目内数次播放。并有作品收录于《湖南新时期10年优秀文艺作品选·音乐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常德卷》、《荆河戏音乐集粹》中,还担任《荆河戏音乐集粹》委员会编委。
  自1978年起,我在剧团开始带徒弟,在三科戏训班中,先后有李小平、谭吉友、宋梦玲等十多人在我的教导下茁壮成长。其中李小平进步最大,会拉主胡、会作曲、会配器,数获省、市大奖,现已荣居二级演奏员之职。与此同时,我分别为1976、1987、2004届小训班学员传授戏曲音乐知识和传统唱段,为其吊腔,教他们如何咬字发音,如何按不同的人物及情景而有区别地行腔摆调,并调理出了张蓉蓉、王四龙、谭莉丽、田媛媛、宋彬彬等一大批唱功优秀的演员。
  现在我虽已年近花甲,但仍然是对荆河戏痴心不改,时刻还在心中琢磨怎样增强荆河戏的活力,恢复它的辉煌。可是现实境况是严峻的:演出市场日益萎缩,演员素质日益下降,演出内容越来越杂,上演剧目越来越少,这一切都与国家的希望相差甚大。为了把荆河戏这一传统艺术完好地传下去,我愿继续贡献我的光和热,将我所掌握的一切全部传承给热爱这一事业的后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