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人物

熊瑾玎

[公元1886年-1973年]

熊瑾玎为[公元1886年-1973年]

  熊瑾玎
  (1886~1973)
  熊瑾玎,原名楚雄,清光绪十二年(1886)生于善化县四都张家坊(今属长沙县江背镇)。三十二年,人黎江简易师范,毕业后在私塾、小学任教。1914年,他受聘于长沙楚怡学校,与毛泽东、何叔衡、徐特立等相识,在他们影响下先后加入新民学会和马克思学说研究社。
  1922年后,熊瑾玎历任湖南自修大学、湘江中学教务主任和湖南第一师范秘书、第一女子师范校长,积极参加毛泽东、何叔衡领导的革命活动。1924年国共合作时,他参加国民党,大革命时期被选为国民党长沙市党部常委,其间利用负责长沙县财产保管处工作之便,给长沙市工会、郊区农民协会拨发了不少经费,支持工农运动。
  1927年“马日事变”后他受到通缉,走避武汉,在革命低潮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转移到上海任中共中央机关会计。1928年4月,他与爱人朱端绶开设“福兴”商号,作为党中央政治局秘密机关,党的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任弼时、刘少奇、李维汉等经常来此秘密-。此外,他还先后主持开办过几个酒店、钱庄、工厂,掩护党的地下活动。
  1931年秋,熊瑾玎被派往湘鄂西根据地任苏维埃政府宣教部长兼秘书长。1932年他回到上海任党内交通,次年在一次去法租界给贺龙家属送生活费时被坐探拘捕。不久,他爱人也被捕。他赠诗鼓励爱人坚持狱中斗争:“……躯壳原无用,精神自不磨,愿持坚定性,战胜恶妖魔。”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党多方交涉,夫妻俩被释放出狱。
  1938年1月,《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熊瑾玎被任命为总经理。不久武汉告急,他率报馆工作人员,经两个月艰难跋涉到达重庆。在重庆期间,国民党当局百般刁难,甚至断绝纸张来源。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中,他争取友好人士的支持,三易馆址,开办纸厂,渡过难关,保证党报正常出版。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晋绥日报》副经理、解放区救济总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监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全国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
  “文革”中,他受到诬陷,周恩来总理为他亲笔写了证明材料:“在内战时期,熊瑾玎、朱端绶两同志担任党中央最机密的机关工作,出生入死,贡献最大,最可信赖。”1973年1月24日,熊瑾玎病逝于北京。他工诗文,有《徐特立老爷爷的故事》、《革命老人徐特立》、《熊瑾玎诗草》传世。


  江背镇   江背镇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熊瑾玎等同志的故乡,地处长沙、株洲、浏阳金三角地带,距省会长沙市和铁路枢纽株洲市各30公里,离黄花国际机场仅10公里,浏阳河穿境而过,s103省道横贯东西,水、陆、空交通极为便利,具有独特的政治人文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镇内市场繁荣,企业兴旺,物产丰富,盛产油茶、木材、花卉苗木。水泥、车身生产历史久远,素有“水泥之乡”、“车…… 详细++
同年(公元188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