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淮安市>

谢铁骊

谢铁骊为

  谢铁骊,1925年12月生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人,父亲原在一家钱庄里做管账先生,由于父亲经常失业,家境相当清贫。7岁时,父母节俭度日将他送进私塾就学,两年后考入小学。由于家庭经济日益拮据,他只读了4年小学就-中途辍学。实际上谢铁骊的学生时代也就此告终。
  1938年,抗日救亡的热潮席卷中国大地,淮阴地区群众的抗日情绪也日渐高涨,年仅13岁的谢铁骊跟随哥哥参加了家乡的救亡剧社和一些抗日宣传工作。
  1942年,谢铁骊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到1950年,他都在文工团工作,先是做演员,后是做团长。他设法找到田汉、夏衍、于伶、宋之的、陈白尘等作家的剧本,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文工团的活动是与解放战争的进程紧紧融为一体的,所以谢铁骊既参加过淮海战役,做过战俘大队长,又是表现这场民族解放斗争的宣传员。在此期间,他不仅演戏,而且也写了些剧本。如表现军民关系的独幕剧《吹灯〉、歌颂战斗英雄的独幕剧《三勇士》,还有三幕话剧《海城起义》、多幕剧《官家屯》以及小型京剧、歌剧、活报剧等十来个剧目。应该说他的艺术活动是从生活起步的,是在硝烟烽火之中诞生的。
  谢铁骊真正从事电影工作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0年,他从文工团被调到北京,筹备“表演艺术研究所”(电影学院前身),做教员又兼表演系副主任。1953年成立“电影演员剧团”,任副团长,1956年该剧团划归北京电影制片厂,谢铁骊开始做副导演。此间参加了故事片《林家铺子》、艺术性纪录片《翟泉大学》以及《红旗谱》的部分拍摄工作。1959年正式做导演,独立拍片。
  1959年,谢铁骊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无名岛》。影片取材于1958年人民解放军海军击沉蒋匪军舰“大成号”的斗争事件。虽是一部处女作,但整个影片情节完整、镜头顺畅。
  1960年,谢铁骊又导演了根据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的《暴风骤雨》。这部影片的出现引起了电影界对谢铁骊的注目和重视。原小说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情节错综复杂,场面广阔,将小说搬上银幕的难度相当大。经过谢铁骊的再创造,整个影片的导演处理有条不紊,气势磅礴,使影片基本保持了原作的特色——既描绘出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轰轰烈烈的气势,又细致地刻画了性格不同的人物形象,为此它得到人们的赞扬。同年,该片还被推荐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
  谢铁骊的第三部影片是于1963年登上银幕的《早春二月》。影片充分显露出了他的卓越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是一部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影片,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1962年,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谢铁骊开始动手将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成电影,影片《早春二月》鲜明地体现了谢铁骊的艺术见解与美学追求。《早春二月》旨在表现我国上世纪20年代“平安的下面伏着纷扰”这种-的社会政治空气下,知识分子的思想、情绪和他们探索人生所做的苦苦寻求。整个影片将浓重的文学...   经历历史事件:

淮海战役 (公元1948年--公元1949年)

  同年(公元1925年)出生的名人:
马祖灵 (1925~2011) 陕西省西安
吴若虚 (1925~1989)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
叶英美 (1925~1964) 浙江省金华义乌市
谷万章 辽宁省葫芦岛
郑明德 (1925~1942) 浙江省温州平阳县
+ 更多公元1925年出生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