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甘肃省> 临夏回族自治州> 广河人物

马占奎

马占奎为

  马占奎,东乡族,1928年4月出生,广河县齐家镇黄家湾村人。1949年加入国民党军队,后改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3军8师22团3营7连1排1班。1953年1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第1军4团2营任班长。1955年退伍后返乡务农。
  根据广河县民政局给记者提供的线索,我们驱车沿洮河右岸而上,来到广河县齐家镇黄家湾村,见到了今年85岁的马占奎老人。马占奎的妻子告诉我们,马占奎身体一直不好,最近在家卧床养病。见到采访的记者,马占奎老人从炕上坐了起来,他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起自己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马占奎的家人说,看到你们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坐起来了,这几天病得不轻,见到你们,人也有了精神。“我和阿力麻土乡的马福海一块去了朝鲜。在朝鲜战场上,我们分到了不同的部队。当时从广河县去的还有马长青,他现住在广河县三甲集沙家清真寺的巷道里住,他是离休干部。”
  1953年数九寒天的腊月,正值合家团聚的日子,马占奎奉命奔赴朝鲜战场。他们从西北来到辽宁安东(现丹东),站在鸭绿江大桥边眺望,鸭绿江的西边是中国,江东就是朝鲜,中朝两国一衣带水。马占奎回忆起60年前的往事,心潮起伏。马占奎说:“我们在朝鲜呆了两年多。在马良山战场,美国军队从侧面包围过来一部分,后来从海里又来了一批,企图合围我们。彭德怀率领我们来到海岸线,迅速部署兵力占据有利地形,驻守在西海岸制高点,志愿军很快扭转了战局,开始由防守转为进攻,我们接着与敌人对峙。”
  阵前,美军对着志愿军的阵地喊话,发起挑衅。“当美军知道与他们作战的志愿军是我们甘肃兵时,忽然放出一句话来,他们这么说道:‘甘肃的士兵是炒面袋子,没什么可怕的!’敌人这话的意思是,我们甘肃兵只不过是炒面袋子,如同软骨头一样,明显是看不起我们!我们听了以后,感到非常气愤。面对敌人的那副傲慢神情,我们士气大振,决心与敌人决一胜负,让他们尝尝我们甘肃兵的厉害!”
  美国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曾说,“军人嘛,迎接战争就像迎接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没有必胜的信念,则战争必败无疑。”
  “一口炒面,一口雪。”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面对17个国家联军时的生动写照。古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厉兵秣马是军队首先解决的问题。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用一把炒面,就一把雪来充饥。一方面是杜绝炊烟,加强隐蔽;另一方面简便易携。抗美援朝战争有这样的场景:后方“男女老少齐动员,家家户户炒炒面”,前方“一把炒面一把雪,夺取战斗新胜利”。炒面解决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物资保障。
  1952年底以前,因敌机疯狂轰炸运输线和医院,粮食供应困难,炒面是志愿军的主要口粮。作战时,战士随身斜挎一条直径约10厘米、长1米多的炒面袋。从抗美援朝最关键的第二次战役开始,部队每月为志愿军准备的粮食总量的1/3是炒面。第二次战役后,负责志愿军后勤的东北军区后勤部开始向前线大量供应炒面。后方许多地方的大街小巷架起锅,赶制炒面,不断地把炒面送到前线。炒面营养成分单一,缺少维生素,长期食用,官兵易患口角炎甚至夜盲症。为此,志愿军官兵想出了办法,有部分部队从前线抽调人手到后方挖野菜以改善生活。
  炒面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食品。各地制作炒面的原料虽有不同,但都是将原料炒熟后磨制成粉,即为可以随时食用。油茶、炒面在朝鲜战场上,成为志愿军的一道主食。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面临的困难是后勤补给。第二次战役后期,联合国军队大规模撤退,志愿军急速追击,使后勤补给线延长。在朝鲜战争初期,后勤供应布局分散,后勤兵力投入不足。当时,美军的后勤补给是13个后勤人员供应一个士兵,志愿军后勤补给是一个后勤人员至少要供应几百名士兵作战需要。美军飞机不间断轰炸,白天不敢生火做饭,而炒面长时间运输不变质,携带方面,食用简单,因此,炒面成为中国军队发明的一种野战口粮。
  炒面是70%小麦粉,混合30%的玉米粉或大豆粉、高粱粉,炒熟后加入0.5%的食盐所制成。第一次战役结束时,东北军区后勤部供应前线的炒面,即使按每人每月规定数量的三分之一供应,其数字也已达741万公斤,整个东北地区尽最多只能供应出500万公斤。要求各单位每天制作炒面的任务不低于6.9万公斤。第二次战役即将开始,部署了在一月内制作325万公斤炒面和26万公斤熟肉的任务。在1950年冬天的瑞雪中,中国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做炒面,昼夜不息,炒面的香味飘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
  炒面携带工具——炒面袋,也是抗美援朝的功臣。炒面袋直径约10厘米,长约1米多,斜挎在肩膀上,这是志愿军野战口粮携行具。
  当时马占奎和战友们行军作战,每人身上背着炒面袋子,有时里面装着一两斤干馒头,这就是他们每天的伙食。然而,奋战在朝鲜战场上,这群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然而,志愿军与装备精良的美军相比,双方力量确实显得不对称。由此美军以“炒面袋子”来比喻志愿军,这深深刺伤了马占奎和战友们的自尊心,尤其是敌人的轻视,激怒了全体战士。“我们要用炒面袋子,换回你的大米袋子。”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来而不往,非礼也。面对美军在阵地前的嚣张喊话,志愿军阵地这边同样用高音喇叭朝着美军营地扯开嗓门高声喊话,
  回应美军发起的挑衅。“美国佬听好了,我们要用炒面袋子,换回你们的大米袋子!”马占奎和战友们不甘示弱,用英语叫阵,就这样互不相让,直到美军那边没声音为止。
  在朝鲜战场上,甘肃籍士兵能征善战,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别看他们大多都很年轻,而且有的战友个头矮小,但他们跑起来速度很快,更擅长在山地作战,表现英勇机智。每次马占奎与战友们和美军近距离作战,无论是兵力体格还是武器实力,美军占有绝对优势。“美国军人个子高,士兵的力气大,用胳膊一边能夹一个人。我们个头矮,但比他们手脚灵活;他们身体壮实,但行动比较笨拙。”马占奎说:“看到敌人的长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弱项,这样就能避开敌人的锋芒,然后专攻他的弱点。”作战时能随机应变、调整战术,让志愿军反败为胜。
  骄兵必败。美军战前傲慢轻敌,适得其反,不仅未起到作用,反而激发了志愿军的士气。马占奎和战友们怀着必胜的决心,通过自己的实际作战能力,回应了美军轻蔑的态度,最终赢得了一场场战斗的胜利,让美军见识了甘肃兵的实力。
  “美国军人不讲道理!”马占奎说:“每次战斗的间隙,到了吃饭的时间,我们躲在坑道在吃饭,这时美军偷偷摸摸过来,到我们这边搞突然袭击,敌人经常搞这种突袭,干脆不让我们吃饭!”频繁的偷袭,让人防不胜防,于是志愿军采取同样的方法,对敌军进行还击。马占奎回忆起这段经历,让人听着惊险而又刺激。“我们4个人为一组,身上揣着手 ,猫着身子摸上去,潜伏到美军的营地里,我们就在夜里,偷袭了几次他们的营地,也不让他们吃饭休息。”
  兵不厌诈。为赢得战场优势,敌我双方,在白天对阵,到了夜晚互相突袭。马占奎和三名战友,每人身背三根爆破筒,三颗手 ,悄悄潜伏进美军营地,放置下手 后,拉开引信装置,旋即返身离开敌营。山洞里随即发出一声闷响,身后传来敌人的惨叫声。
  “在马良山战斗中,我们占据了一道山梁,整个山的底部都打通了,敌军的飞机来轰炸,我们就钻进山洞隐蔽。那时候,年纪大的老兵,用的是 ,年纪小的新兵,用的是 , 端口装有刺刀,我们把美军撵得满山跑。”
  “美军在《停战协定》上不签字,我们就打着他们签字。苏联斯大林当时也给朝鲜战场派出飞机,斯大林说,要用三天时间,把美军追到大海里。就这样打了三个昼夜,志愿军俘虏了好多美国大兵,缴获了美军的多架飞机。把美军的飞机场包围住了,这时美军怕了!晚上的12点钟,激烈的炮火声停止了,中、美、南北朝鲜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我们第三野战军,在马良山战场呆了一年多。当时部队上给我们几个少数民族战士,发了一把炒勺,让我们在坑道里做饭,但白天生火冒烟做饭容易被敌人发现,为避免敌人飞机轰炸,只能等到晚上做饭。1955年,我和马福海一起回到了祖国。当时和我一起去朝鲜的七八个少数民族战士,最后只剩下两三个人。”马福海一边回忆着60年前的往事,一边向记者娓娓叙说着自己在朝鲜战斗和生活的难忘经历。 (马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