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龙胜人物

石崇超

[公元1890年-1942年]

石崇超为[公元1890年-1942年]

  石崇超(1890~1942年)侗族。字冠岑。修道受戒,法名明镜。出生于庖田村。六岁丧父,由母教养。七岁入私塾,颖悟过人。从师八年,通学四书五经,博览史地医药等书。因其体弱,母亲溺爱不许赴考功名。年十五,弃旧学,究新书,攻读天文、物理、数学,逐渐相信科学,劝母不宜以道法除病,应请医生下药治疗。
  1740年清廷镇压侗族农民起义后,没收侗区民田充作官田,农民年年上交“官租谷”,敢怒不敢言。至光绪年间,浮收租谷,改用大斗量谷,司役量谷时又猛力倒谷,使谷子灌入执斗衙役宽大袖口之中,倒谷时袖中谷子同时倒出,以此手法浮收租谷,农民怨声载道。石崇超见状,邀地方父老商议告状,并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写好状文,和粟必祥赴桂林府上控。府官不问情由,即拘押年长之栗必祥。石崇超回家后,并不气馁,再筹资赴桂上告,府官过目状文,问石崇超道:“此状文是谁写的? ”石从容回答:“是我写的。”府官惊奇,又问:“你多大岁数? ”“十八岁。”府官点头称赞,即批示:衙役不得浮收民众租谷,不得改用新斗(即大斗),并赐予石崇超一铁尺,嘱今后量官租谷时,用此尺抹平量斗,石告官获胜,北区农民对石无不钦佩。县衙官员知石崇超少年有才,任他为北区团总。
  1912年建立民国,设地方自治会,石崇超被选为乡议员及庖田学校学董。1914年任北区团局支局局董。1916年他率众在南岳寨建新校舍(今庖田小学校址),并任校长,历时五年。
  在教学繁忙的同时,还操心振兴地方经济贸易之事,于1917年与乡绅集资成立“合益商店”,抑制外商在乡间进行不等价交换索取高额利润,并创办南岳圩场。因当时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浓厚,圩场贸易冷落,终未成圩。抗日战争时期,石崇超编著侗话《抗战歌》,激励民众抗日救国。
  民国成立之时,人们庆幸有好日子过,可是军阀争-争不断,连年战祸不息,地方官吏亦-剥削人民,民不聊生,民国有名无实。石崇超目睹现实,悲观失望。加之其独生子因病夭折,故心情日坏,昔日之一点科学思想逐渐消失,产生超脱现实隐居之念头。于1920年与韦甫明、杨再荣等入道修行,在堂帽山建立“归仁洞”庵。不几年,慕名入道者达31人,以致住房不敷,供食不足。石崇超即亲自绘图掌墨,辛劳数年,建成木楼四座。楼内佛殿、书楼、堂屋、宿舍、客房、厨房等,样样齐全,同时组织弟子开垦植杉、桐,种粮、棉,以弥补经费之不足。
  此后,归仁洞盛誉日增,前往拜佛者日众,至1932年进入鼎盛时期,广州法师莅临赠予佛像和经典;并与湖南岳阳、仙人洞等庵寺的法师互访取经。当时藏经楼有《妙法莲华经》、《净土五经》 、《阿弥陀经》等49部,《佛学辞典》、《佛学概论》、《佛学大纲》等284册,并订有《现代佛学》(北京)、《觉讯月刊》(上海)、《宏化月刊》(四川)、《狮子月吼》(广西)等刊物。
  1942年夏, 石崇超肺炎症复发,自知不治,于7月22日执笔写诗:“辛勤为道隐山丘,撒手西归乐国游,回首山峦留指爪,关心泉水剩骷髅,洞中伴侣休予弃,庐侧坟莹为我修,赢得一抹干净土,不忘从道义相酬。”止笔,猝然辞世。
同年(公元189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