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嘉兴市> 桐乡人物

沈骊英

[公元1901年-1941年]

沈骊英为[公元1901年-1941年]

  沈骊英(1901—1941),女,名家惠,桐乡乌镇人。祖父沈善蒸精历算,曾掌教上海广方言馆数十年。父沈承怿,号欣伯,为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1921年,骊英毕业于上海神州女中,去苏州振华女校任教3年。旋留学美国,在威尔斯来女子大学研究植物学,得理学士学位,复入康纳尔大学研究农学2年。在美期间,听教授介绍世界学术进步,列举学术专家之姓名、国籍,小国家瑞士和波兰都有对科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而中国独无。听后感触极深,遂立志献身科学,报效祖国。1929年回国,初任浙江省建设厅农业技师,从事水稻、小麦品种改良的研究。1933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此后,在苏、皖、湘、桂、川、黔等省试验小麦杂交育种。所选育出的九品系优良麦种,亩产较当地小麦高出40—100斤,且适种范围广,抗病害力强,成熟期提早5—10天,不妨碍水稻前期播种。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从南京撤退,中央农业部裁撤所有女职员,独骊英恳切要求留部,不领薪水,继续试验,说:“我为事业工作,非为钱而工作。”战乱中,以妊娠之身,携子女3人,亦不愿舍弃历年试验记录及笨重的种子箱,随同携带,从南京出发,经湖南、贵州,辗转数千里,到达四川荣昌县。在四川,带病坚持试验,育成更优的小麦高产品种。1941年10月7日,因脑溢血,遽然病逝于荣昌中央农业实验所实验室内,年仅40岁。骊英去世后,国民政府明令褒扬,重庆各界沉痛追悼。冯玉祥、李德全、邓颖超、邓初民、张申府、史良、冰心等前往吊唁。董必武作五言长诗以哀挽。邓颖超在《新华日报》发表《中国妇女光辉的旗帜——沈骊英女士》一文,赞扬她“是一位埋头苦干,努力精研,孜孜不倦,奋斗终生的最优秀的女科学家,又是一位克勤克俭、公忠爱国的女志士”。骊英丈夫沈家瀚亦为著名农学家。
  沈骊英研究学术有识见,有毅力,精密刻苦,孜孜不倦。常冒大风雨,赤足行走于泥泞中,逐一审察试验作物。1938年,得双腿剧痛病,常痛至流泪,仍不忘职守。每届收种,必扶病前往,甚至请人抬着去试验田,记录作物性状。1939年,培育的小麦良种大规模推广于四川。在成都3年比较试验中,平均亩产高于当地小麦41斤,获巨大成功,麦种被命名为“中农28”。此麦种丰产、抗病、早熟、质美,系从世界小麦1700余品种中对比试验,经7年不懈努力优选培育而成,最适应于中国尤其是川、鄂、黔、陕等省。骊英有著作22种,大半译载于英、美等国作物育种学和生物学杂志而为各国学者所引证。钱天鹤称赞她:“骊英先生为农业界不可多得之科学家,其地位之高,在今日甚少有人可与之并驾齐驱。”
同年(公元190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