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连云港市> 东海人物

沈保舒

[公元1920年-1941年]

沈保舒为[公元1920年-1941年]

  沈保舒(1920-1941),东海县驼峰乡后坞墩村人,1938年3月,18岁的沈保舒怀着报国救民、寻求光明的志愿离开家乡,去西安寻找领导全名族抗日救亡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抗日战争罪艰苦的岁月中,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沈保舒在平东峪井岩村执行扩兵任务时英勇牺牲。抗大校刊《抗大之花》曾刊登了他的英勇事迹:《一个布尔什维克--沈保舒同志的牺牲》。
  立志报国 少年一雄
  1920年3月的一个早晨,在东海县驼峰乡后坞墩村,村北头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传出一阵婴儿的啼叫,原来是一个男婴在父母的惊喜中诞生了,这个男婴就是沈保舒。幼时的沈保舒长得虎头虎脑,并且聪慧过人,十分招人喜爱。父亲替他取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乳名“大硬”,言意是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成为他家中撑门立户的硬汉子。在小保舒刚刚呀呀学语时,只有半年私塾文化的父亲就教他念诗习字,四岁时小保舒就能背诵几首唐诗。然而,沈保舒的童年并不是个幸运儿,父亲沈凤台、母亲孙明英都是忠厚淳朴的农民,后来又相继生下了儿子保珍、三子保太,一家五口人全靠地主二亩地维持生活,一年忙到头,除去缴完地租外,已所剩无几。因此父亲要经常出去打短工,母亲则经常夜晚为人家纺线或做鞋、缝衣,年年月月,全家人就这样在饥寒中挣扎着。民国14年秋,海陵地区遭受严重灾害,地里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这对原本贫困的农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生活无望。为了养家糊口,寻求生计,沈凤台经海州一家亲戚介绍,来到连云港码头做临时搬运工。说是做工赚钱,倒不如说是被罚苦役,当时连云港码头全靠人扛肩挑,每天作业时间长达13个小时,每挑一百斤的货物,走在二三层楼高的摇摇晃晃的跳板上,稍一慢,就要挨工头子打骂,工人由于饥饿劳累、疲惫不堪,经常失足掉进舱底或大海里而丧生。生活上更是苦不堪言,二百多号人挤住在一个大工棚里,里面臭虫、跳蚤疯狂肆虐。工人没澡洗,劳累一天吃的是发霉玉米面。沈凤台因水土不服,经常拉肚子,因病不能干活,完不成定额还要挨罚。他不堪忍受这非人的劳动,便于一个晚上,趁着月色逃回家中。干了一个多月劳工,连一个铜板也没拿到,沈凤台又气又恼,后来大病一场,卧床不起,因无钱医治,加之在生活上得不到很好的调理,便在贫病交加中撒手西去,离开了人世,从此小保舒和两个弟弟失去了父爱。当时,小保舒才刚刚五岁,全家生活重担全压在母亲一人的身上。在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指望一个女人家辛勤劳作,很难维持四口之家的温饱生活,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母亲天天以泪洗面。过早懂事的小保舒非常疼爱妈妈、体贴妈妈,除哄好两个弟弟,让妈妈去田里干活,还勤快的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事事让妈妈省心,处处为妈妈解忧。一天下午,小保舒见下锅的地瓜干不多了,就趁着母亲外出买盐火的机会,挎着小篮独自一人来到离家半里地远的西北湖挖野菜,直到妈妈傍晚回来才把他接回家。沈保舒的童年和其他的穷孩子一样,是在挖野菜、拾柴草中度过的。他见沈圩里的富家子女念书识字,羡慕不已,常常站在学堂门外,倾听那琅琅的读书声。一天,他对母亲说:“妈妈,我要上学!”母亲听后,不由鼻子一酸,捂着脸哽咽起来,好半天才劝他说:“大硬啊,俺们家穷呀,上不起学,再说,你上学了,两个弟弟谁来带啊?”满脸稚气的小保舒忽闪忽闪着大眼问:“我家为什么穷啊?” 母亲说:“我们命不好啊!”小保舒不解的问:“我家命咋啦?”母亲无言以对,只能抚摸着孩子的头发暗自流泪。
  沈保舒的舅父孙挹清是牛山乡大贯庄人,心地善良,并是牛山地区的早期共产党员。对于姐姐家的苦难生活,特别对小保舒的入学读书问题时时惦记心上。在小保舒七岁那年,他便把小保舒接到贯庄自己家中,由他供养上学读书。小保舒如鱼得水,刻苦学习,加之自己有着聪慧的天赋,每天先生教的诗赋他都能倒背如流,并且写得一手好字。另外,小保舒在舅父孙挹清的教育下,也学到了很多革命道理,尤其找到了自己家的穷根所在,那就是地主 派压迫剥削的结果,根本不是什么命中注定,他明白了只要跟着共产党,打天下、坐江山,穷人就能翻身得解放。
  1932年春节前夕,舅父孙挹清根据中共海州特委的指示精神,决定领导和发起贯庄农民-。在-前,他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动员骨干,发动群众,写标语、印传单,并自筹了武器,缝制了队旗。农历正月二十一,在孙挹清的带领下,贯庄、车庄一带群众几十人,带有十几支0,扛着-队旗涌进贯庄周建玉等三家地主的家院,缴获了他们的0,扒了他们的粮食,并召开了由100多人参加的-大会,宣传“打土豪、救穷人、闹共产”的行动纲领,打响了东海农民武装起义第一 。在此期间,年仅12岁的沈保舒也投入到这场革命洪流之中,帮助舅舅贴标语、散传单,送密件。由于工作关系,舅父孙挹清家成了同志们来往驻足、聚会点,夜间常常多达几十人,小保舒见舅妈忙不过来,就主动帮助烧水做饭,把一碗碗热开水送到正在开会的叔叔们面前,然后再出去站岗放哨,观察动静。一旦有个风吹草动,马上回来报告舅父。为了把武装力量拉倒鲁兰村,尽快发起鲁兰农民-,孙挹清急切要与鲁兰地下党焦銮取得联系,便写好一封密信交给机灵的小保舒去送达。小保舒知道这封信很重要,二话没说,就把信藏在袜子里就出发了。他赶着毛驴,装作放驴的样子,专拣沟里的小路走,沟里净是枯草、荆棘,脚被石头子儿划破了,可他全然不顾,一路小跑,趟过小河沟,爬过坞墩小山岗,巧妙地躲过了早塘村恶霸地主陆思义的盘查,很快来到鲁兰村,把密信亲手送到焦銮同志的手里。经过孙挹清和焦銮的秘密谋划,鲁兰农民-又很快打响了,农历正月二十六日清晨,-队员们身挎红布带,手持大刀、长矛、 ,浩浩荡荡向鲁兰村进发。在孙挹清和焦銮的指挥下,当天缴获焦小毛等十几家地主富农的0,烧毁了他们的地契,并把它们的粮食分给了正在闹春荒的农民,随即组成了一支拥有三十条 的中国工农红军徐海游击队,但在 势力的联合进攻下,这只游击队仅存了三天时间。
  贯庄、鲁兰-失败后,孙挹清被党组织派到东海南区隐蔽学习。从此,家无宁日,地主 武装几乎三天两头来他家进行搜查。有一次,小保舒半夜被惊醒,看到一伙敌人正围着舅妈审问,一遍推打一遍骂,还有一伙人乱翻东西,屋里被搞得乱七八糟,当时他的两个小表妹吓得直哭。伪乡长还经常把他的舅妈叫到乡政府审讯,一去就是一天。因小保舒在舅父家生活读书,母亲孙明英也受到株连,时常有人把她拦在路上追问:“你们家有没有人来?”“是谁?”“长得什么样?”,成天提心吊胆,时刻提防被审问、被搜查。后来,贯庄地主周建玉还指使在后坞墩的亲信黄二锁,烧毁小保舒家两间堂屋。没办法,一家人只好搬进两间小锅棚里住。在无家可归的情况下,小保舒-寄养在石榴乡前王庄的姨夫家中。姨夫家生活虽然比较宽裕,可小保舒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在亲戚家吃闲饭,就叫姨母买几只小羊让他放,中午带点干粮也不回家,一边放羊,一边在湖里看书学习。日复一日,小保舒的小脸皮晒得乌黑乌黑,姨母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后来,在姨夫的帮助下,小保舒于1934年9月进入白塔埠小学,直插小学高年级班学习。小保舒十分珍惜自己的读书机会,在学校里发愤学习,各科学习成绩都在班里领先。因其品学兼优,经白塔埠小学推荐,次年又转入办学条件较好的海州小学读书。1937年小保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阅历的丰富,在学校接受进步教师的启迪,他的思想更加成熟,政治抱负愈加明晰,在学校里一面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一面积极接触进步思想,想方设法阅读进步书刊,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讨论国家时政,积极参加学校学生会所倡导的各项政治活动。常常组织班里同学利用邳城逢集机会,来到街头演话剧、唱革命歌曲,向群众进行反封建、反压迫宣传,通过这些活动开展,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政治影响,得到当地贫苦百姓的热烈拥护和好评。同时,沈保舒在寒暑假里,还把村上六七个穷孩子叫到家里,办起了识字班,义务教他们读书学文化,并经常向他们讲述革命故事,以激发他们爱国热忱。见这些孩子们买不起纸笔,沈保舒就把家中的破旧箱板改制成黑板,让孩子们用粉笔在上面练习写字,深得学生家长的欢迎。他所教的这些孩子,在文化上、思想上都得益很多,日后不少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有个叫沈保美的女孩子进步挺快,在解放战争时期当上了村妇救会主任,积极带领妇女们做鞋织袜、烙煎饼,热心做好支前工作,后又升为坞墩小乡指导员,发路条、写通知、看文件样样都行。至今这位花甲老人还时不时的回忆说:“要不是保舒哥教俺学文化、求进步,俺哪能当上干部,成为革命有用人才呀!”
  沈保舒生就一副倔强脾气,性格豪爽,敢于见义勇为,总爱抑强扶弱。当时在校读书的土豪劣绅子弟,狂妄自大、盛气凌人,经常无理欺压贫苦学生,沈保舒和王振平等一些有正义感的学生组织起来,勇于维护贫苦学生的利益,帮助受欺压的贫苦学生讲理,甚至挥动拳头打抱不平,为此,常常受到学校领导的训斥,而同学们大多对他更加尊重,遇事都愿意和他站在一起,反对校方袒护不法学生的不公正行为。沈保舒还非常同情贫苦农民,憎恨地主豪强,敢于仗义直言,为贫苦百姓鸣不平。有一年学校“五一”节放假,他随同学王振平来邳县埝 中玩,吃饭时听王振平父亲讲,村里有个胡姓恶霸地主,此人刁钻刻薄,搜刮民财,欺压百姓,群众对他恨之入骨,但却敢怒不敢言。沈保舒听后,义愤填膺,当晚便采取拟人化手法作了一幅漫画:把胡姓地主画成头戴瓜皮小帽,身穿前清马褂的一条恶狗,正龇牙獠齿,张着血盆大嘴吞噬百姓钱财,身后还跟着两条满嘴小刀的小哈巴狗。漫画画好后,便和王振平一起连夜贴在这个胡姓大地主家的大门垛上。胡氏一见大发雷霆,当即派人追查是谁干的。后来得知是王振平和一个外地学生所为,便带着帮凶来王振平家抄家,并扬言要-王振平和沈保舒游街示众,幸好沈保舒、王振平早已返校,免遭一场厄运。事后,这位胡姓地主又闹到学校,校方要求沈保舒、王振平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作检讨,沈保舒据理力争,坚决不从,班里刘春萍等进步同学也纷纷出来 ,并举行-,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校方领导不得不作出让步。从此,百姓们都称这个胡姓地主为“大嘴狗”,沈保舒也被当地的群众誉为“少年一雄”。
  寻求革命 参军抗日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爆发,日寇的铁蹄疯狂践踏祖国的土地,中国人民奋起抗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沈保舒和同学们忧心如焚,日夜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出路。是年年底,徐海沦陷,学校停办,他又回到了白塔埠。此时,白塔已成为日寇的重要据点,敌伪碉堡林立,-沟象蜘蛛网一样,密布于白塔各地。还有那猩红的太阳旗,凶恶的日本巡警和吐着长舌的狼狗,不时沿街而过,镇上的百姓不时遭到毒打,他还亲眼见到乡亲被日本人刺死后扔进河里。这些血淋淋的事实都让沈宝舒要立志抗日报仇,急切地盼望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渴望为国家解放、民族救亡而建功立业,献身自己的一切。
  当时,东海县的共产党组织由于受到破坏尚未恢复,无法开展活动。沈保舒在家郁心重重,寝食难安。1938年3月,他从舅父孙挹清那里得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工农红军经过2万5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并在西安设有“八路军办事处”,进步青年从全国各地涌向西安然后去延安的消息,非常兴奋,在舅父孙挹清的指引下,沈保舒毅然离开家乡,远赴西安,寻求抗日救亡的道路。临行前,舅父孙挹清将仅有的积蓄12块银元给他带上作盘缠,并再三叮嘱他,要矢志不渝、下定决心与八路军办事处接上关系。从苏北东海到陕中西安,要途径两省十多个县,行程一千多里,路上还有无数个敌据点,数不清的-线,在兵荒马乱的岁月,这无疑是一条荆棘丛生、风雨莫测的险路。特别对一个孤单一人、独行千里的人来说,谈何容易?但对满腔热血、寻求革命的沈保舒来说,坚定的追求是生活的全部内容,一切艰难险阻都不能使他有半点彷徨。自从踏上奔赴西安的征程后,沈保舒一路上翻山越岭、涉水渡河,餐风饮露、晓行夜宿,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5月初胜利抵达西安。到达西安后,他亲眼目睹了这里如火如荼的反战抗日浪潮,深受鼓舞,心潮澎湃,他几次参加了革命学生和民众的抗战-及演讲,深深地为中国共产党体贴民众、反对内战、坚决抗日的主张所打动。沈保舒更加认识到,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抗战才能取得胜利。经过多方查询,他从一本小册子里面得知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线索,随即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来到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提出参军的要求,向党组织倾诉了参加抗日救亡、投身革命洪流的迫切愿望,表达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愿为国家民族事业而奋斗的赤子之心。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首先进入陕西省安吴堡西北战时青年训练班学习。
  此期青年训练班的学员,大多来自晋察冀、晋绥、冀鲁豫、太行、太岳区的热血青年,主要学习苏共(布)党史、党的建设和军事基本知识,其学习方法以自学为主、小组讨论为主,由上级领导和教员作必要的辅导。沈保舒把这次训练学习看成是提高自己马列主义理论水平的难得机会,因此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政治活动中,在小组讨论会上踊跃发言,紧紧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当前抗战形势,认真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及立志救国、献身抗日的决心。沈保舒还在学习笔记中写道:“倭寇不除,国家将亡,人民临难”,“吾等中华儿女,当共赴疆场报效国家,虽战死沙场,亦义无反顾”,使得学员们深受启发。同时,沈保舒还热心帮助文化水平不高的学员搞好学习,每当学员遇到不懂问题,他就主要帮教,直到被帮人学会为止。在他的影响下,班里很快形成了互帮互学、结对帮学、共同前进的革命友谊氛围。当时,八路军的生活极为艰苦,寒冷的冬天战士们还穿着单鞋,身上穿着一件破棉袄,一条单裤。夜间一个班的学员挤在一起,睡在拼凑的门板上,靠相互的体温来抵御寒冷,在这艰苦的环境中,沈保舒不叫一声苦,总是乐滋滋的,学习工作都很起劲。特别是沈保舒同志患有严重胃病,发病时一吃玉米面和山芋干就反胃,不住地呕吐酸水,同志们看他吐了又吃、吃了又吐,都不忍心,要伙房给他做点病号饭,下碗面条给他,但都被他许久谢绝。他说:“我的胃病常犯,部队的细粮供应很少,哪能常吃病号饭呢?现在老百姓连地瓜干、玉米面都吃不上,我们的生活比老百姓好多了。”一再坚持大家吃什么就吃什么,决不揩集体的油,他这种艰苦奋斗、克已奉公的精神,深为广大学员所钦佩。
  1939年春,日军对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起九路进攻,沈保舒等一批青训班学员奉命奔赴战场,被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因沈保舒在青训班表现突出,精明能干,被部队任命为新兵班班长,让他在火线中接受培养和锻炼。4月下旬,沈保舒所在的六入七团占领高平、长子两县间有利地形,于张店一带协同六八八团对日军实施分兵截击,一千多日军被歼殆尽,创造了平型关战役后又一出色战例。沈保舒也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由班长提升为排长。张店战斗结束后,三四四旅旅部和六八七团在高平进行整修,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针对日军装备强而兵力不足,固守的战线和交通运输线长等特点,决定采取“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发展地方游击队、陷敌人于人人皆兵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战略方针,把一批军队干部派往地方,创建晋东南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敌后艰苦的游击战争。
  不久,沈保舒又奉命来到山西辽县县委报到,县委决定让他进驻麻田乡,负责开辟黄崖洞工作,进一步扩大黄崖洞根据地。沈保舒深深知道黄崖洞一带土匪众多,地方 势力猖獗,做开辟工作很难,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毅然服从组织决定来麻田镇。到达麻田镇后,他首先在县委的帮助下建立党组织,成立了由他任支部书记、当地两名党员任委员的麻田乡党支部,注意在贫苦农民中发展党员,以党员为骨干发展民兵,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开展抗日反伪斗争。对于地主豪绅和封建势力,沈保舒则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抗日大局为重,只要不-的,都努力团结他一道抗日。对影响较大的伪乡保长做好分化瓦解工作,尽力把他们争取过来,由于沈保舒工作大刀阔斧,又善于团结各阶层人士,很快打开了局面。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工作,麻田乡发展民兵200多人,建立了4支民兵游击队,后又成立了麻田民兵大队,民兵总数达400多人。开始,由于处于秘密活动状态,敌方对麻田武装民兵游击队的实力并不摸底了解,在我方建立民主政权过程中,经常遇到袭击和包围,为了给敌人点“颜色”看看,沈保舒首先组织民兵把私通鬼子的秘密情报员干掉,接着又两次击退伪军的骚扰和偷袭,长了自己的志气,灭了汉奸的威风,促使乡民主政权站住了脚根。麻田乡开辟之后,桐峪乡等几个的乡政权也相继成立,较快地扩大了黄崖洞抗日根据地。
  为打通抗日民主根据地之间交通要道,沈保舒带领民兵多次剪断桐峪至十字岭的日军电话线,但总是夜间切断的电话线白天又被鬼子接通。为了彻底破坏敌人的通讯线路,沈保舒和民兵大队决定进行一次大的行动。经过充分准备,他和民兵大队长率领50多名武装民兵,带着斧头、小锯、铁钳等工具,于8月初的一个夜晚,分成5个组,一下子把敌人的电话线和电话杆切断十多里,从此以后,据点里的日伪军再不敢架电话线了。然而,沈保舒也清醒地预计到,鬼子在我手下吃了几次亏,肯定会疯狂报复,一场恶战即将会发生。果然不出所料,不几天从北方传来情报,驻十字岭的敌人正在集结一小股兵力,待机出动,向我麻田进犯。沈保舒胸有成竹,镇静自如,当天晚上召开民兵大队骨干会议,研究了敌情,作了战斗部署,并对民兵武装力量进行重新调配和整合,成立了由60多名精干民兵组成的两个加强排,埋伏圩里,他所在的六八七团也派出警卫连,连夜开发到麻田增援。他在检查安排好部队和武装民兵住地后,天已放明,这一夜,沈保舒一夜没有合眼。
  拂晓前,雾气笼罩了整个麻田,正在我武装民兵挖战壕时,鬼子趁着蒙蒙薄雾窜至村边。警卫连在庄前首先和敌人接上了火,两挺机 一张嘴,地堡和圩里 声齐鸣,鬼子被压到一个路沟里,沈保舒率民兵乘胜追击,接着警卫-士也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了冲锋。霎时间,军号声、-声、喊杀声响彻底四野,震耳欲聋,吓得日军丢盔弃甲,夺路逃窜,又被我警卫连一排战士截住,在我密集火力压制下,日军终于败下阵来,待到傍午时分,这场战斗就胜利结束了,共打死鬼子12人,打伤8人,俘虏11人,缴获鬼子机 两挺,大盖 19枝,参战民兵和警卫连指战员们带着胜利的微笑凯旋而归,驻地立刻沸腾起来,老乡们扶老携幼夹道欢迎。
  1939年11月,党组织又选派沈保舒去抗大学习,继续深造,沈保舒立即作好长途跋涉的准备,告别部队领导,随即踏上奔赴陕北的征途,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革命熔炉抗大学习,沈保舒无比激动。在这里,他亲耳聆听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演讲,通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持久战》等革命著作,奠定了跟共产党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坚强信念和思想基础。
  1940年12月,沈保舒结束在抗大的学习,由于他品学兼优,有较高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素质,被留校任政治干事,并主管抗大校刊编印工作。沈保舒不辱使命,严格履行职责,为了坚守这块极其重要的宣传舆论、政治工作阵地,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特别把好校刊编印校对工作,一丝不苟,绝不放过一个错别字,保证了校刊及其它学习资料的编印质量,为推动抗战发挥了特殊作用。
  为国献身 死的光荣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苦的阶段,日伪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和疯狂扫荡抗日根据地,在敌占区进行严厉的“清乡”。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2月,党组织调沈保舒在郑太路沿线负责扩兵工作。这是一项光荣艰巨而又充满危险的任务,接受任务后,他马上前去迅速展开工作。
  当时的抗战形势十分严峻,条件极其恶劣。日伪在敌占区实行法西斯统治,疯狂-我抗日军民,沈保舒的几位战友相继牺牲。面临险境,沈保舒毫不畏惧,他深知在敌占区宣传抗日主张、做群众工作,为抗战武装积蓄力量、扩充兵员意义十分重大。为此,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冒着随时可能被捕牺牲的危险,深入乡村、农户,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由于工作原因,不便携带0,沈保舒往往身着便衣,化装成老百姓,深入到群众家中,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耐心的启发群众,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他动员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共同抵抗侵略,战胜凶恶的敌人。沈保舒对群众说:“只要我们团结起来,拿起武器,就一定能打败日本鬼子!”当地的群众都由衷的敬佩这个看起来略有书生气的外地青年。沈保舒除向群众进行耐心的宣传教育外,还以关心群众疾苦、为贫困百姓排忧解难的实际行动,感召群众,树好八路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在下乡扩兵时,群众到田里,他就跟到田里,一边帮着群众干活,一边与群众啦呱,有时帮人干活大半天,也不在人家吃饭。许多青年被他感动了,争着报名参军,愿和沈保舒一起抗战打鬼子。有一天北风呼啸,寒气逼人,沈保舒发现陪他下乡扩军的向导衣着单薄,不住打寒颤,他便把自己的小夹袄脱给他穿,宁愿自己冷一点,也不让向导冻着。这位向导不禁潸然泪下,连声说:“这位长官真好,八路军真好”。并还以坚定的口气对沈保舒说:“俺有个表弟,身体壮着哩,今晚俺就去动员他当兵,保准行!”又如寺头乡有个叫刘和春的青年,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他和母亲背井离乡、四处流浪。在饥寒交迫的逃荒路上,母亲病倒了,在这时正好遇到沈保舒。沈保舒和一名随行的战士当即把老人送到当地一位郎中家医治,并掏钱为其买药,母子二人感动的热泪盈眶。刘母拉着沈保舒的手说:“苦也吃了,罪也受了,我请求你们把春儿带走,跟着你们总比跟着我逃荒要饭好啊……”由于沈保舒的努力工作,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先后有100余名热血青年加入了八路军和当地的抗日武装。
  1941年1月9日清晨,沈保舒匆匆吃过早饭,前往平东峪(在山西省平定县平辽公路南)井岩村开展工作。8点的时候,他在区公所与一名区警和一位村民谈话。约9点,突然 声四起,整个村庄已被敌人包围,他意识到情况紧急,敌人肯定已向区公所扑来。沈保舒立即将谈话记录和后备青年名单吞入肚中,然后带领两人迅速转移,刚冲出区公所30多米,不幸遭遇敌寇。敌人当即对他们3人进行搜查,可是一无所获。因沈保舒讲话不是当地口音,敌人怀疑其是共产党,于是对沈保舒等3人拳打脚踢,逼他们说出沈的身份,但3人俱不理睬。丧心病狂的敌人当即 杀了区警和村民。然后,穷凶极恶的敌人将 口对准沈保舒的头颅,恶狠狠地威胁沈保舒交代自己的身份,并要将他带走。但沈保舒面无惧色,毫不动摇,坚决不向敌人屈服。他怀着满腔怒火,厉声责骂敌寇残害百姓,为非作歹的暴行。敌人见沈保舒意志坚定,大义凛然,遂恼羞成怒,向他的头上连开数 ,就这样,沈保舒英勇的牺牲了,年仅21岁。
  为了他未尽的革命事业,沈保舒在异乡的抗日大地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一样,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国家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历史和人民将永远铭记和怀念他们。
  沈保舒牺牲后,当时的抗大校刊《抗大之花》这样记述他的英雄事迹:“保舒同志不畏环境险恶,当 口对着他的时候毫不屈服。他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干部,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意识,共产主义人生观。他在学习与工作的时候是我们最敬仰的同志之一。一、他不仅有苦读勤学的精神,还有诲人不倦的态度,帮助他人学习。二、他有着高度的刻苦耐劳的精神,他曾是模范的共产党员。三、他一贯有着布尔什维克的工作积极性,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模范的共产党员、坚强的干部,在今天,我们哀悼他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志要学习保舒同志革命精神!我们要为他报仇,要追随着他的意志,踏着他的血迹永远前进。”
  2010年4月4日――清明节,春风荡荡,杨柳依依。驼峰乡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运用各种方式,隆重纪念革命烈士沈保舒诞生90周年,我们纪念这个庄严的日子,重温他生前的铮铮誓言,深切缅怀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功绩,追思和学习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以沿着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开拓的道路继续奋斗。
  (李磊陈加达) 经历历史事件:

平型关大捷 (公元1937年)

同年(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