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 河池市> 环江人物

潘若

[公元1915年-1980年]

潘若为[公元1915年-1980年]

  潘若(1915年7月~1980年10月) ,原名潘儒宗,曾用名白焰。洛阳镇(原宜北县道安乡)文雅村弓洞屯人。
  潘若幼年丧父, 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里,7岁始受外祖父及堂舅莫京、堂兄潘景袍的启蒙教育,读了2年私塾。民国21年(1932年) 考进庆远省立第十一中学。他天资聪颖,勤学奋发, 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民国24年中学毕业后曾回宜北县任小学教师。 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广西省政府为了扩大抗日斗争宣传动员的声势和影响,在桂(林)柳(州)邕(南宁)三市招考学生军。潘若报考被录取,遂于26年12月14日在省会桂林市投笔从戎,成为一名学生军战士。潘随军到达安徽省立煌市(今金寨县),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受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教育和进步人士的影响,民族民主革命觉悟不断提高。
  2年后, 学生军在皖南宣布解散,潘若经中共地下组织的指引,转到津浦路东的新四军抗日根据地。为此,国民党广西当局曾以共产党嫌疑分子的罪名,在“广西省政府公报”上登报通缉。
  民国29年(1940年) 3月11日,潘若参加新四军,经受了战火的锻炼。后分配他到即将成立的淮南根据地新-县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任县政府三科(文科) 科长。同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组织上决定由他主办《新-报》,任主任。30年春,华中地区发生所谓的“托嫌”案,有人诬告广西学生军里的地下党,是“托派组织”。因此,不少人被捕。潘若也成了嫌疑分子。随即被停止组织生活,调到淮南苏皖区文化界抗战协会部工作,负责《路东农民》半月刊和《文抗十日》杂志,又任《淮南日报》,特派记者。
  同年秋, 淮南根据地新成立了一些县区政权,他又到天长县搞民兵工作。33年10月~34年6月,潘若在《淮南日报》参加整风,组织上经过长期审查,没有发现任何事实根据,宣布取消对他的“托派”嫌疑。34年10月,潘若和爱人奉命到东北进行接收工作,在前往东北的过程中,基本上靠步行,于11月中旬到达解放军第一次占领的沈阳市报到。
  民国34年(1945年)冬,潘若被分配到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任东满版主编。35年~37年, 潘若先后任新华社东北分社、东北新华社广播电台科长等职。1949年9月他参加“两广干部大队”南下到广州,先后任市人民政府行政处副处长,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秘书厅副主任,《广州日报》社副社长。1954年,到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一年,毕业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系。 回广州后直到1958年3月,他都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工作,曾任秘书长、副部长等职。
  “文革”期间,潘若又因“托嫌”的历史问题被打成“走资派”,遭受到残酷的批斗和破孩,其身心受到了严重摧残,多次昏倒在批斗大会上。1968年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但他始终坚持真理,从不屈服于-势力。1972年,组织上经过内查外调,决定推倒强加给潘若的一切诬蔑与不实之词,把他从“五七干校”调回广州休息、疗养,并逐步恢复他的工作。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潘若得到了彻底平反,恢复了他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职务。复职后,他虽然身患多种疾病,但却坚持带病上班,以致发展到脑血管出血,昏倒在工作岗位上。终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于1980年10月31日与世长辞。享年65岁。
同年(公元191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