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 玉林人物

李献西

李献西为

  李献西,汉族,广西玉林人。1951年2月入伍,1953年7月入党,营职干部。历任护士、班长、排长、副参谋长等职。1953年2月以军医身份入朝作战,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夏季反击战役、金城战役及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等。荣获嘉奖2次、物质奖励3次。1969年,在11师32团政治部工作,1976年3月,转业到临夏州-任民警科科长,1983年任武警临夏州支队参谋长,1991年退休。
  1951年2月,18岁的李献西应征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李献西火线入党,他和战友们出生入死,英勇杀敌,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战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李献西来到临夏。虽然李献西一生走遍了祖国的大半个疆域,但令其最难忘的还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那段经历。
  2013年5月21日,记者在临夏州军干所王国俊所长的引领下,在武警临夏州支队家属楼采访了李献西,如今退役赋闲在家的李献西,精神矍铄,身板健朗。谈及自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其记忆犹新。
  车厢只能拆散放在铁轨上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招收志愿兵,正在广西玉林卫生学校上学的李献西参了军,加入了解放军45军后勤部卫生部卫生1所。
  “我们从广西到辽宁走了将近1个月,沿途乘坐了汽车、闷罐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非常辛苦。”“1953年2月,我们在安东(现辽宁丹东市)驻扎。入朝前,辽宁省一位大胡子主席作入朝作战动员讲话说:‘等你们打败了美国鬼子,我们在这里欢迎你们胜利归来,那一天给你们佩戴大红花,我祝大家一路平安。我们男女老少在祖国的这里,等着你们胜利的好消息,欢迎你们凯旋回国。’”
  黄昏时分,他们乘坐火车驶过了鸭绿江。“我看到祖国的那边,灯光辉映一片璀璨,而朝鲜那边到处漆黑一片。只有一江之隔,两边形成鲜明的反差,就一桥之隔,在朝鲜和中国两边,就是两种不一样的景象。”李献西说。
  1953年2月上旬,第54军第130师进驻朝鲜铁山半岛,担负抗敌登陆作战任务;军部和第134、第135师进驻辽东半岛,担负守卫海防和作战训练任务。后来军部率第134、第135师入朝,5月中旬各部先后进至平壤附近地区,接替第39军防务,担负西海岸抗敌登陆及平壤地区反空降作战任务。
  “当时,美国的飞机不分白天黑夜不间断地轰炸,我们的火车到朝鲜后,把火车头钻进山洞,车厢每隔一段放上一节,以减少轰炸带来的损失,等天黑以后,车头钻出山洞,再一节节接上车厢重新行驶。”
  当他们到达朝鲜西海岸的新义州火车站时,见到的是满目破败的景象,车站内外一片狼藉,顿时感到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火车站附近看不见一个老百姓,只有志愿军战士和志愿军的车辆。铁道两侧的地面上,到处散落着被美国飞机炸毁的火车头、车厢,车站已被炸成一片瓦砾。满载作战物资的汽车向前线驶去,每辆车驾驶室前的挡风玻璃上方,都临时安装了一平方米大小的遮阳板,说是为了防止太阳照射后玻璃反光,引起敌军注意,避免遭遇敌军飞机空袭。他们行军所到之处,常常看见被轰炸成废墟的景象。各地大小车站、交通要道、江河渡口、沿途经过的村镇,随时都会遭到美军飞机轰炸及高空扫射。公路沿途相隔不远便有一处地堡式岗哨,志愿军哨兵手中端着 ,只要一听到地面上有风吹草动,哨兵即刻朝空中鸣 ,提醒有敌人的飞机来袭,时刻提防空中突袭。
  他记得,美军飞机通常有个规律,轻易不放过一个目标,每发现一处便盯住不放,至少会轰炸三次。每次遭遇美军空袭,驻地周围被敌机炸得千疮百孔。有一次,敌机飞过后,他们挂在山洞口的刷牙缸、毛巾,由于受到强烈的冲击波震动,都掉到河里去了。
  在朝鲜火线入党
  2月的朝鲜天气异常寒冷。头上不时会有美国飞机盘旋,在不允许动明火,无法烧水餐饮的情况下,他们就只能吃身上带着的压缩饼干和炒面,口渴了,随手抓几把白雪。在冰天雪地里,踏冰卧雪的宿营,战士们几个人挤在
  一起,相互以体温取暖,抵御风寒。
  “在入朝作战时因表现得蛮好,1953年7月的一天,我们部队在一片树林里召开党支部大会,批准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当时,不时有敌人的飞机从我们头顶飞过,这种特殊的入党时刻我终身难忘。”李献西激动地说。
  据李献西介绍,作为医护人员他们每天在手术室里昼夜不停的实施手术,最多的手术是治疗外伤——取弹片,常见的伤残是骨折、 伤等。敌人地面轰炸很频繁,我军战士伤亡较多。从前方往后方转送伤病员,都是在坑道里进行,尤其多在夜晚作战,手术室外面隆隆的-声,震耳欲聋,我们在地下坑道,与前线互不接触。最繁忙的时候,他在手术室连轴转,站过一天一夜,在手术室给医生递手术钳、针线,手上戴着橡胶手套,双手要始终举起来,齐平肩膀的位置高,不能触碰其他东西,保证手术过程清洁卫生,避免破伤风感染。平时需要不停地换纱布、清洗医疗器械。当时国家正值困难时期,医用纱布暂时供应量不足,有时用过的纱布,经过清洗消毒后,仍然接着重复使用。战场上一度药品缺乏,志愿军伤病员医护跟不上,有的伤员10天没换药包,有的伤口没换药,有的没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伤口已经长虫了。对于受伤的俘虏,也需要他们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他们的伤口经过清洗包扎后被送到后方俘虏营。他们感激地用手示意,感谢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救死扶伤。
  李献西回忆说:“有一次,医院大夫让我把医用器械送到四排去,我把医用器械转交给了一名炊事兵。在返回手术室的途中,路上突遇美军空袭,敌机俯冲飞来。我看见当时那名炊事兵背着一口做饭用的铁锅,美军飞机发现后,急速俯冲下来,用机 扫射,他赶紧匍匐卧倒,背上的铁锅被打穿了几个洞,好在他安然无恙,躲过了空袭。”
  6月下旬,54军奉命由西海岸开赴金城前线,配属第20兵团参加夏季反击战役。7月13日,战役开始,除第134师集结于洗浦里,为兵团预备队外,第130师配属第68军向梨实洞、北亭岭之敌发起攻击,第135师配属第67军由庆坡山向梨船洞、金城川之敌发起攻击。当日第130师即攻占424.4高地及866阵地;第135师攻占了梨船洞、芦洞里等地。尔后,各部即
  转入防御作战。在阵地防御作战中,第404团第1营第3连2排排长麻俊坤在自己3次负伤、双腿被打断的情况下,仍忍着剧痛趴在阵地上指挥,连续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战后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第3营第7连3排排长王占山在坚守阵地战斗中,指挥机智灵活,连续打退敌40余次攻击,出色地完成了坚守阵地、阻击敌人的任务,战后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金城反击战中志愿军严阵以待,发起全线-。“我看到三八线以北半个天空完全是红的,夜里下起了大雨,我们迅速在坑道里搭建起帐篷,布设医疗室,随即开始收治伤员,过了不久伤员骤然增多,每个卫生排仅有二三十张病床,手术床位不够用,我们对收治的伤员,进行手术治疗包扎后,转移输送到后方。”当时,战场上战火纷飞,来往车辆穿梭颠簸,运输伤病员、粮草物资。志愿军全线向南方推进了2公里,进入平原地带,由于军事装备充足,向美国佬发起全面进攻。晚上步兵在炮兵掩护下发起了进攻,火力袭击5分钟后再炮火延伸,炮火把前线阵地摧垮,我军越战越勇,步步为营,美军溃不成军,最终-在朝鲜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定》。
  民警连里当医生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参战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北纬38°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李献西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美军的飞机在前线撒下传单:停战。双方军队同时往后撤,划出了非军事区域线。我们穿着裤衩跳进江水里欢庆胜利。我看见美国大兵也和志愿军一样高兴,战争总算结束,连续多年的紧张对峙状态,在《停战协定》签订后解除。艰苦卓绝的朝鲜战争结束了,终于实现和平,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喜悦的神情映在每张脸上,个个都显得兴高采烈。”
  停战后,中、美、朝三方联合观察小组组织“民警”日夜巡逻,检查《停战协定》执行情况。李献西调到了“民警连”,担任巡逻保卫工作。当时,除了“民警”拥有武器外,其他人一律不能佩戴武器。有一天,一位朝鲜语翻译戴着手 巡逻时不慎走火,将自己腿打伤。叫他去包扎,他看到没有伤及动脉和骨头,敷药包上就行了。停战小组前来调查此事,并记下了开 时间。经过严格详细地调查,确认是一次偶然意外事故后,这位翻译才免于受处罚。停战以后,54军即在西起桥田里、东至北汉江地段担负三八线前哨阵地的守卫任务。为防止美军和南朝鲜伪军撕毁《停战协定》重新挑起战争,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战备施工。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构筑了大量的坑道、火力点、掩蔽部、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及各种掩体、火炮与坦克阵地、防空洞等,还新修了若干公里的军事公路,使阵地更加巩固,为长期坚守、粉碎敌人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同时,修建了大量的简易营房,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条件,为战备训练奠定了基础。同年11月,该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编改装,增加了9个营,部队得到了较大的扩充,战斗力增强了。
  硝烟纷飞的战事,使战区内寸草不生,山头被平掉好几尺。说起朝鲜战场的残酷,李献西激动地说:“我们用万国牌武器打败了现代化的美国军。在朝鲜打过仗的地方,你随手抓起路边的一把沙土,有一半是各种弹片。”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难忘的保家卫国的经历,永远镌刻在李献西的记忆中。
  1958年5月和7月,54军奉命分批回国。(马幸福 马廉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