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佛山市> 南海人物

何淡如

[清][公元1820年-1913年,清末“广东四大状师”]

何淡如为[清][公元1820年-1913年,清末“广东四大状师”]

  何淡如(1820-1913),名何又雄,字淡如,以字行。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市郊区澜石镇)湾华村湾何坊人。读书时名文雄,因替人当枪手(代替别人考试)到试院考试,被考官识破,于是被开除学籍。清代,“学而优则仕”观念极深,处身于这种世俗意识的何淡如被学校开除学籍,等于被切断仕途之路,以后想当官都很难,所以他自嘲似的把“文”字删去头上一点,改为“又”字,故名又雄。又以淡如之别字配之,还把自己老婆的名字改为人菊,取“人淡如菊”诗句之义。1862年(同治元年)举人。
  初任广东肇庆府高要县教谕,后以学廉设馆省城(今广州市)龙津义学,开筵讲课,授徒日众,以书文名于时。其后即在港九以教学为生。他讲课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学生很喜欢听他的课,所以听者益众,名噪一时。据说何淡如文思敏捷,写作不假思索,落笔若春蚕蚀叶,纸振有声,顷刻脱稿。有些作品(如对联)更是冲口而成,因没有及时记录,是以散失不少。
  何淡如擅作联语,尤以广东方言(亦称粤语、广州话)写谐联著称,不露半点斧凿痕迹,当时颇负盛名。所撰对联极为广州市井小民所传诵,其诗其文亦有传世,然至今所见不多。大概因为其作品多被视为非大雅之作,故生前未见结集。其作品星散四处,只在《岭南即事》一书中选录有对联,此外,散见在民间的口传耳闻中而已。又善书法,闲涉绘事,自饶风趣。何谈如一鳞半爪的作品,流传民间逾百年。其谐诗、谐联、妙批雅俗共赏。工妙之处,令人捧腹。时人称之为“幽默大师”。
  民国三年(1914年),据说是何淡如死后一年,有梁纪佩先生,因“先生(何淡如)之绝妙谐联,予幼时颇耳熟,今忆录以附之铅椠,俾成斯卷,供诸海内同好,为茶前酒后之助。间有遗忘,愿知之者匡予不逮,则是所厚望焉”之故,辑成一卷,名曰《何淡如先生妙联》,由广州崇德堂印行。卷首有梁纪佩先生写序,除上引述外,还说:“南海何淡如先生,聪明天亶(勤勉不倦),蕴籍风流,文妙工谱,名冠粤省,公卿大夫、及蔀屋茆檐(草席盖顶之屋,指贫者之居)之士,毋不素重其名,至今思之,尚犹称道弗衰者也。”可见,梁纪佩先生应为何淡如的同时代人,对其情况十分了解,梁对何的社会影响如此描述,亦足见何淡如的作品(尤其对联)“工妙之处,几令人笑而绝倒”并非虚妄。
  人物评价
  成名于清末民初的何淡如,人称怪才。所撰对联极为广州市井小民所传诵,其诗其文亦有传世,然至今所见不多。大概因为其作品多被视为非大雅之作,故生前未见结集。其作品星散四处,只在《岭南即事》一书中选录有对联,此外,散见在民间的口传耳闻中而已。
  有一次,他与友人同游珠江,友人即景出比:“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相约半小时内作对。何淡如略思片刻,即对以“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其构思之美妙,可见一斑。
  昔日广州有天然居茶楼,老板为了招揽生意,出联求对,上联云:“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因联语为回文,故虽应对者云集,都多时未能对出。一日,何淡如经过惠福路的大佛寺,即悟而对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此联一出,不但老板折服,更为之鼓掌,至今老一辈广州文人尚能津津乐道此事。
  粤俗婚礼,好以歌为戏,其中有闹房之前,名为“弄新抱(新娘)”。惯例先强新娘出题,如无能或置者,即罚食品或金钱为消遣。有新娘出比曰:“席上有佳肴,何须要烧肉。”比中“烧肉”一词含意双关。并扬言如能对上可任索钱物,但终无一人可能。于是有人暗求何淡如对之,何淡如含笑搦管对曰:“房中无别物,专门好屈鸡。”“屈鸡”一词亦意双关。新娘一看,嫣然一笑,曰:“此乃淡如先生手笔,非诸位所能也。”遂一哄而散。
  何淡如的对联,也许有时因语言过于俚俗、粗鄙,往往为道学先生所嫌,但其内容谐趣,歌颂美好事物,鞭笞丑恶现象,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为专司看更守夜、捉拿窃匪的更练馆撰联:“立刻捉拿三只手,几时失过一条毛。”何淡如虽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人,但却反对一些封建习俗,如对女儿出嫁,他讨厌那些繁琐礼节,论价婚姻。因此撰一联云:“打鼓打锣,不过赠人高×兴;搬埕搬塔,总知自己退×财。”语颇粗俗,但自然工整。何淡如的对联,不是全部以市井之粗语为词,也有义深、情切和景真的对联。1912年8月25日,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飞行家冯如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表演飞行时不幸遇难,何淡如的挽联最令人注目。
  幽默教学
  清朝后期,广东有位幽默大师何又雄,字淡如,南海湾头(现佛山郊区澜石镇湾华管理区湾何村)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生,同治元年(1862)其四十二岁中恩科举人,出任肇庆府教谕,后以孝廉设馆省城龙津义学,开筵讲课,授徒日众,以书文名于时。闲涉绘事,自饶风趣。
  何淡如设馆执教期间,学生所作的课文,老师为其改文后,必于各行上加小字,称为“眉批”。卷末则以较大字作总批,称为“大批”。一次,有学生看见何老师在其课文上大批“或明日搭度过佛山”。愕然,持以问之:“老师的批语,学生看不懂”。何当即答:“哦!我的批语你看不懂吗?你的文章我更看不懂”。
  又一次,一学生看到何老师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上卷末批有4个大字“高山雷鼓”。作者初以为是赞善语,但细味之下,才知老师是斥其文不通。
  另一次,何老师在一学生的一篇文章上批语:“去橘香斋买包甘露茶煲来饮下去”!(橘香斋是广州一间熟药店名,甘露茶是专治伤风气逆等病之药)。是批指这篇文章之气不顺,亟需饮服凉茶以顺其气。
  何淡如一次返乡度假,与村中兄弟闲谈中,用家乡附近的13条自然村名,由近及远,由东及西,镶成方言诗一首,顺口流畅,十分有趣,流传至今。
  “深村”村曲好桑麻,云树“湾头”是我家,“大麦”中分连“小麦”,“西丫”东去又“西华”,“水边” “绿境”桥交簇,“里水”“田心”路几丫,左起“石头”玄武地,“鄱阳”涌口过“奇槎”。
  何淡如一鳞半爪的作品,流传民间逾百年, 在中国楹联史上被称为“谐联圣手”。又因为他擅以广东话撰写谐联,故有“广东方言联语之祖”的美誉,被尊为“粤语联师”。其工妙之处,确实令人捧腹。
  ( 所谓的谐联又名无情对亦即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 还规定即兴属对,不能拖时间。)
  
同年(公元182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1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