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全州人物

蒋在球

[公元1929年-1984年]

蒋在球为[公元1929年-1984年]

   蒋在球(1929~1984),城郊乡七一村公所清水村人。贫农。1950年参加村农会工作,历任农会青年部长、互助组长、初、高级农业合作社社长、中共大队党支部书记、区委委员、公社副书记、书记、革委副主任、公社管委会主任、县委委员、县贫协专职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三、四届代表。
  1951年土地改革后,清水村的贫下中农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很高。但全村27户中20户缺粮,17户缺耕牛、21户缺农具、3户不懂农业生产、1户无劳力。共青团员蒋在球、蒋在龙、 蒋廷河等响应毛主席关于“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于3月,发动该村12名青年组成临时互助组。当时只凭一股热情,带领全组去开荒,丢掉家里农活不管,结果遭到家人反对,就散伙了。但蒋在球等没有动摇。当时中共全县一区区委会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很快又组成一个16户51人的互助组。当时正值春耕大忙,各户争先把自家田地犁耙完,每户只抽一个人去换工,结果也由于不懂得科学安排农活和评工记分不到10天互助组又散伙了。蒋在球等人并不灰心,在上级党委的指导下,他们认识到要把互助组长期办下去必须:第一,开始参加户数不要多;第二,入组要自愿;第三,要按劳动力强弱评工记分;第四,有事要大家商量。 根据这些经验,重新成立了一个6户21人的互助组,蒋在球当选为组长。两年后蒋在球互助组,显示了优越性。1950年各户水田亩产稻谷495斤(市斤,下同) 。1952年互助组每亩产稻谷达到629斤。 两年来的总收入,每户平均比1950年增收稻谷达1300斤至2000斤。
  由于蒋在球互助组能增产增收,清水村农民纷纷要求参加他们的互助组。
  1952年2月蒋在球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参加中国农民代表团到苏联参观访问。他回到清水村向互助组组员介绍了苏联办集体农庄的经验,对组员们鼓舞很大。后来组内骨干和部分组员提出土地入股搞合作社的要求。 经中共广西省委研究同意,1953年2月地委派专职办社干部王多祜等5人驻村开展办社工作。 桂林专区各县也派一名干部参加,经过分析,认为蒋在球常年互助组具备了生产中需要,有互助合作的基础,有一批领导干部,群众主动提出土地入股的要求等办社条件。经省委批准,于5月1日,正式成立了蒋在球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年虽然遇到几十年来未有的大旱灾, 仍然获得增产,比当时互助组增产18.53%,比单干户增产47.72%。
  蒋在球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广西首次试办合作社中成绩较好的一个。蒋在球本人,工作踏实,不断克服困难,逐年提高管理水平,大公无私,率领全体社员胜利前进。在全省合作运动中,发挥了示范作用。他被评为广西省劳动模范。他在访问苏联回国后,曾在广西五个地区二十三个县作了访苏报告。1955年越南劳动党农村部负责人来社考察,学习其互助合作经验。蒋在球于1984年2月19日去世。享年55岁。
同年(公元192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