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六安市> 霍山人物

姜宏林

姜宏林为

  姜宏林男,汉族,1943年8月出生,霍山县人,中共党员。先后任石家河、桃源河乡广播文化站副站长、站长,2001年3月退休。系安徽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六安地区曲协理事,中国公共关系艺术委员会会员,霍山县四届政协文化工作组成员,五届政协委员,四川东方文化艺术报特约记者,全国体育.工作积极分子。1991年11月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在京召开的表彰会。
  石家河乡是全县闻名的贫困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人均收入只有70元,没有一点文化设施,没有一个文化活动组织。1986年,姜宏林建议乡党委政府建立发展文化事业的领导机构,统管全乡文化工作,制定和落实文化建设计划,成立了石家河乡文化中心。同时,集广播、文化、体育、电影为一体,组建乡村文化网络。他组织培训大批文体骨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发动农民白娱、白乐、自我教育,把一个文化落后的山乡变成了全省闻名的文化之乡。《皖西报》、《安徽体育报》都以“欢乐的山乡”为题报道了石家河乡开展文体活动的经验。1992年,姜宏林协助乡里成立了文化站、广播站,兴建了占地580平方米的影剧院,组织了乡电影队、录像放映队,建2个篮球场和6个村级文化室,文艺活动蓬勃开展,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化之乡。1990年10月,省体委命名石家河乡为体育先进乡。1991年5月,省文化厅副厅长刘景龙在《文化周报》上发表了“石家河经验与山区群众文化发展的路子”专题文章,向全省推广石家河的经验,号召全省向石家河学习。由于姜宏林不懈地拼搏,闯出了一条山区群众文化发展的路子,对群众文化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10月,国务院在中南海召开表彰会,全国农民体育协会授予他“全国农村体育工作积极分子”称号,受到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91-1994年县政协连续四年评他为“创双好”先进个人。
  姜宏林勤奋好学,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多面手,特别是在曲艺上有一定的造诣,不但能掌握很多曲种的特性,还能演唱四弦书、大鼓书、评书、锣鼓书、相声等,是霍山县屈指可数的艺人。1996年6月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辞书部,将他编人《中国曲艺家大辞典》,向海内外公开发行。他勤奋笔耕,主编《山花》刊物,共出4期5万字;收集整理谚语1300多条;收集民间故事和笑话70多个,出版《山野拾趣>5万多字。1990年6月写出了“霍山县农村曲艺调查”,在省曲艺协会交流。1986年创作曲艺“四弦书”“三拒谢礼”,参加地区曲艺调演获创作奖。1993年8月他将四弦书这一曲种的源流、分布情况以及演唱形式写成专门文章,又将“四弦书”、“三拒谢礼”曲谱大胆革新,送交《中国曲艺志》部刊登。1992年9月创作诗歌《党啊党,你是江淮儿女的救命人》,参加四川省江津市举办的海内外诗书面印大赛,获佳作奖、组织奖,并人选《当代文艺荟萃》一书。1994年8月创作诗歌《桃源颂》参加重庆大赛获优秀奖。1995年8月创作诗歌《农家变化日千里》,参加重庆大赛获铜奖。21世纪初共创作曲艺节目9个,诗歌50多首,楹联208付,通讯几百篇。这些作品热情地歌颂了党的领导,反映了改革开放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是姜宏林做人和从事工作的基本准则,他四十年如一日,为桃源河乡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1992年国家文化部人事司以“十品文化官”为题将他的事迹编人《文化群英录》,中国文联、农民日报社还将他的事迹编人《中国现代艺术人才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