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徐州市> 铜山人物

郭影秋

[公元1909年-1985年]

郭影秋为[公元1909年-1985年]

  郭影秋(1909~1985) 中共高级干部。江苏铜山县人。民国17年(1928)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科,民国21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民国24年起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后投笔从戎,曾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后任川南行署主任、云南省长兼省委书记。50年代中期,社会上一些人议论“共产党领导不了高校”,甚至有人公然要共产党“退出高校”。此时,郭影秋主动向中央“请缨”,要求到教育部门工作。1957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调他担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当年9月,郭影秋到南大后,亲自拟定“三条防线”,强-学是高校的“主线”,想方设法稳定教学秩序,减少政治学习、劳动和各种运动对教学的冲击,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当时“左”的倾向,对知识分子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郭影秋认为,要办好一所大学,必须相信和依靠知识分子,尤其是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学者、专家。当年11月,郭影秋任南大校长才两个多月,恰逢中文系三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胡小石、陈中凡、汪辟疆的70寿辰。他支持中文系为三老祝寿,并在自己家中设宴,亲自斟酒、敬酒,感谢三位老教授潜心治学、辛勤执教,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为了使南大诸多年迈体弱多病、学术有专精、蜚声海内外的知名教授,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薪尽火传”。郭影秋强调:“要抢救遗产!不能不急,不然来不及啦!”并陆续为一批老教授配备了学术助手。
  作为一校之长,郭影秋不仅号召教师钻研业务,著书立说,而且身体力行。尽管身兼校长、书记两职,校务繁忙,仍见缝插针,手不释卷,尽可能参加教学、科研活动。给师生讲政治课,为历史系学生指导毕业论文。他爱好南明史,工作之余时间大部分用在史料的发掘收集、分析与考证上。1959年就完成他的史学研究专著《李定国纪年》。1963年初,周恩来总理要调郭影秋去国务院任副秘书长,他因钟爱教育事业而要求仍留在南大工作。是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急需一得力助手,中央改派郭影秋到中国人民大学协助吴老主持校政。“文革”中,郭影秋被康生、戚本禹等诬为“假党员”、“叛徒”、“二月逆流急先锋”而遭到批斗,南大很多师生自发北上,进京保护老校长。1978年人民大学复校后任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
  郭影秋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1983-1985)
南京大学校长(1957-1963)
相关院校:
南京大学

  同年(公元1909年)出生的名人:
惠浴宇 (1909~1989) 江苏省连云港灌南县
王慰曾 (1909~1966) 江苏省泰州高港区
胡扬 (1909~1991) 江苏省盐城亭湖区
温肇桐 (1909~1990) 江苏省苏州常熟
李世炎 (1909~1990)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
+ 更多公元190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5年)去世的名人:
钱松嵒 (1899~1985) 江苏省无锡宜兴
张泽生 (1897~1985)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
午嘉 (1902~1985) 上海市奉贤
万锦堂 (1902~1985) 江苏省南京鼓楼
曹鸣高 (1907~1985) 江苏省苏州
李旭旦 (1911~1985) 江苏省无锡江阴
+ 更多公元198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