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西省> 晋城人物

郭象升

郭象升为

  郭象升,字可阶,号允叔,又号云舒、云叟,别署可斋。山西晋城周村人,生于1881年。郭氏晋城望族,书香传世。郭象升,行三,天赋聪颖,有过目不忘之才。其名象升,其字可阶,隐寓“天可阶而升也”。第一次乡试,因僻典充于文词,试官不解其义,未能考中。因此萌生了兴学育人的念头,遂暂时放弃功名,到高平设馆授徒。1906年,经举荐入山西大学堂中斋学习。1909年,再赴乡试,中己酉科拔贡,且名列前茅。提学使汪贻书看了他的试卷《崇文名流论》,惊叹不已,批曰:“于一千八百人中得此一卷,令人惊叹欲绝。”誉称其为“劬学之士”,保荐为“硕学通儒”。此后,一度赴京就职。
  郭象升思想开放,关心国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山西大学就读期间,他就与同学武绍先、庞东生共同创办了山西第一份私营报纸《晋学报》,并担任主编,以“发扬旧学,启迪新知,唤醒国魂,以振风化”为办报宗旨,并附设《晋阳白话报》,以提倡白话文。
  民国初年,郭象升由京返晋,先后受聘山西优级师范学堂教习,山西医学专门学堂监督,民军通志局局长,山西大学校历史、国文教员等,在文化教育界崭露头角。与此同时,郭象升的文名逐渐为先任督军、后兼省长的阎锡山所认识,并由特聘撰写文稿,进而出任公职。
  郭象升长于词章考据,文史造诣很深,作文一挥而就。一时间,官方的许多重要典章、文诰多出其手;一些上层人士和豪绅巨富的题名、碑刻也多请他撰文。
  1913年11月7日是清军第六镇统制、燕晋联军大都督吴禄贞将军遇难两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阎锡山在石家庄车站附近为吴禄贞将军举行安葬仪式,并树碑纪念。由阎锡山署名的碑文——《故燕晋联军大将军吴公之碑》,就是郭象升的手笔。全文洋洋洒洒近两千字,尽述吴禄贞行状事工,工整对仗,令人感佩。
  1917年,阎锡山兼长山西省政。随即,推行“六政三事”,成立天足会等组织。为倡导天足,特发布《山西全省天足总会公告》,这篇公告也是出自郭象升之手。“公告”咨肆汪洋,剖陈利弊,教化作用立现。
  在此前后,郭象升还负责起草了《蔡松坡墓石刻文》《黄克强墓石刻文》等鸿篇巨制,以及阎锡山的其他文稿,诸如《山西各县志书凡例》等,从而赢得了“三晋翘楚”、“文坛重镇”的赞誉。
  1918年8月,郭象升被选为安福国会众议院议员,并兼清史馆纂修。1921年,目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官场腐败,深感失望,遂辞去议员职务,离京返并。以后,历任山西督军府参议、山西省参事会参事、山西党政学院蒙藏问题教授等。1925年,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高师部成立,校长赵丕廉,郭象升出任教务长。赵丕廉政务繁忙,高师部日常事务由郭象升具体负责。1929年7月,高师部成立山西省立教育学院,设文科和教育科,郭象升为文科学长。1930年12月,升任院长。
  1934年,郭象升倡导成立山西文献委员会,并出版了《山右丛书初编》《山西献征》等,同时编撰了《山右丛书目录提要》。
  七七事变以后,省城各大专院校向晋南疏散。郭象升随山大教育学院一同撤离,避居太谷县石庄头村。同年11月,太原失守,郭象升径返故里。
  1938年春,日军将他从晋城胁迫至北平,委以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署长之职。郭象升力辞不就。贾景德闻讯后赋词称赞:“学问文章,首屈指晋阳名宿。为走避青丝白马,草间偷伏。叹息胡为妻女累,蝮蛇东起来同谷。怎恁教羽翼网罗中,吞声哭。天上者,难经目,人间世,书尽读。况韩潮书海,撑肠拄腹。凝碧池头弦管奏,知君不受阶前辱。待相逢辛苦敌中来,西窗烛。”
  1939年,在被胁迫至太原后,日伪政府强行授予他伪山西省文化委员会委员长之职。郭象升无计脱身,常托病不出。后终因忧愤成疾,饮恨而逝。终年61岁。
  郭象升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传统伦理观念十分浓厚。文学上继承了桐城派古文家的精髓,造诣颇深。但他从不以学问骄人,而是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蓄。毕其一生,著有《郭允叔诗文钞》《渊照楼杂著》《云舒文集》《云舒史怀》《山西历代名贤概况》《山西地理纪要》《晋阳城考》《红白蔷薇战争记》等。 ■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雒春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