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六安市> 霍山人物

杜兆雄

杜兆雄为

  杜兆雄男,1956年生,霍山县太平畈乡高山铺村人,1971年1月随高山名中医杜本生、万光煜学徒,为皖鄂名中医杜起鹤之再传弟子。次年人安徽医科大学中医系,因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曾参加中医创始教材《经络学》的编写工作。1975年8月毕业,谢绝留校任教,执意回到家乡,被分配到漫水河区医院工作。因文笔好,调县委办公室工作三年。后借中医人员归队机会,在六安地区卫生、人事两局领导的干预支持下重操医疗专业。1985年8月结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药学方-研究班,1993年12月破格提前晋升为副主任中医师,后因中专学校不设正高岗,未再晋正高。白1985年9月起,参与霍山县卫校恢复重建和安徽省大别山中药学校筹备创建工作,先任副校长,后主持工作,1996年任校长,1998年兼书记。
  杜兆雄白20世纪80年代初,参与了皖西名中医徐大桂遗著的搜集整理工作,出版刊行徐著5部,参编论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并力倡皖西地域医学——皋陶医学,创办安徽省大别山中药学校,使之成为全省三大农村中医药人才培训基地之一,提出全新中医治癌思路而为社会及同仁瞩目。《中国中医药报》、《农村医药报》、《安徽日报》、《安徽科技报》等多家报刊,发表过人物专访或长篇通讯,介绍其先进事迹和学术思想、治疗经验。1989年和1991年,先后破格人选《安徽当代中医名人志》和《全国当代中医名人志》。1992年安徽中医学院成立肝脾病症研究所,杜兆雄被破格聘任为该所唯一的承担国家下达的有关科研项目的客座特约研究员。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1986年12月,他在上海“首届全国医学思维与方法研讨会”上,交流了论文《肿瘤临床的中医思路——病机治略及系统疗法管见》,提出中医肿瘤十六字病机“脏腑阳衰,经络气滞、邪踞毒聚、气化紊乱”以及二十四字治略“局部温阳,整体滋阴;间歇攻邪,持续扶正;重点调气,全面和营”,并由此派生出的“杜氏中医治癌系列疗法”,被《中医临床与保健》杂志破格收入《医家论坛》权威栏目发表,获省科协“1987-1988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并在1994年中国当代中医绝技成果交流展示大会上交流展示。随之,研制出“外敷肿瘤奇效止痛散”1、2、3号,至1994年,达到除皮肤过敏和已服西药强效镇痛剂成瘾者外,患者直至临终不痛的效果。2003年6月,创办了全国首家以在职中医个人命名的“杜兆雄中医肿瘤研究所”,10月份又被市卫生局确定为“市级重点中医专病建设单位”,受到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来霍视察的卫生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高强的关注与赞扬。省内不少市县和湖北英山等地均有被该研究所治愈的肿瘤病人。
  除肿瘤治疗外,杜兆雄主诊的大别山中药学校中医门诊部疑难病专科,还在以中医药治疗乙肝、肝脾肿大、肝肾囊肿、结石、风湿、类风湿、椎间盘突出症、再障、心脑血管、肺支气管、白癜风、红斑狼疮、痤疮、面部黑斑及女性美容、男女性功能失调、不孕不育等方面,也均有独特疗法,吸引了省内外乃至港台和旅居英、美病人的慕名求治。他曾多次获政府奖励,如:获县科技进步奖、“科教兴县十大先进个人”,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奖励工资等。先后当选或被聘为国际互联网全球寻医问药世界名医数据库注册名医、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2003年被评为优秀会员)、全国中医药职教学会理事、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疑难病症治疗研究会理事、卫生部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东方名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报》安徽记者站驻地记者(1991年被评为优秀记者),以及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理事、省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内儿科分会副会长、省中医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等。1997年被评为“首届安徽杰出青年中医”,21世纪初又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各级领导、相关单位和重症病人纷纷题词赠匾嘉勉致谢。所在中医门诊部和研究所被市消协授予“六安市2004-2005年度诚信单位”,被省消协授予“1985 - 2005年安徽消费维权二十年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