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宁波市> 镇海人物

包起帆

[港口装卸工具发明家]

包起帆为[港口装卸工具发明家]

包起帆
  包起帆。男,汉族,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中共党员。1951年出生,大学学历,2005 年6 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现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党的十四、十五、十六、-代表。4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他致力于港口装卸工具的发明创造20多年,开发了新型抓斗系列共140多种。21次获得日内瓦、巴黎、匹兹堡、布鲁塞尔、北京等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3次获得国家发明奖,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7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至今申请或已授权的国家专利达到51项。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同年荣获世界工程界的“诺贝尔奖”——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阿西布·萨巴格优秀工程建设奖”,这是我国工程界首次获此殊荣。包起帆是一名从码头工人成长起来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在港口生产一线从事物流工程的研发工作。
  上世纪80年代,他结合港口生产实际,开展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的研发,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被誉为“抓斗大王”。进入新世纪,他又领军发明了在国际上被誉为“人类运输方式革命”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他提出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公共码头与大型钢铁企业间无缝隙物流配送新模式。
  2006 年5月,在第95届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上,他获得4 项金奖,成为105 年来一次获得该展会奖项最多的人。20多年来,他与同事共同完成了120 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3项获国家发明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009年5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任命他负责领导工作组编写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航运界在领衔制定国际标准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他是中共十四大至-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他主持研究的科研项目曾三次获国家发明奖,一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十三次获部、省级科技奖,十七次在巴黎、日内瓦、美国等国际发明展览上获金奖。其科技成果及产品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还批量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国家创造4亿多元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1996年他开辟了中国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至今全国港口内贸集装箱年吞吐量已达1000万箱,其创新举措引发了中国内贸水运工艺的重大变革,成为同行公认的开拓者。2004年5月,他和同事们发明的《上海港集装箱智能化管理创新技术》等项目在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一举获得三枚金牌,这在巴黎国际发明展近百年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负责上海港外高桥港区四期、五期等大型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并成为多项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的领头人。
  2011年初包起帆从上海港务集团副总裁职位上卸任,正式走上大学讲坛,与“千人计划”学者郑伟安一起,共同受聘担任了华东师范大学新成立的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双院长之职,同时又受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行将致力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最迫切的课题研究,培养关键技术人才,探索产学研联合发展新路。
  突出贡献
  在1981年这一年里,他亲眼目睹了3名工人兄弟死于木材装卸,3个人加起来的年龄还不到80岁。朴素的工人兄弟间的情感使包起帆强烈地感受到,要靠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把工人兄弟的生命从虎口中夺回来。其实那时候,包起帆对抓斗是一窍不通,面对重重困难,他顾不得自己的家庭,顾不得刚出世不久的孩子,日夜待在码头上做实验,不上工的时候就去图书馆、情报所查阅资料。
  在同志们的支持下,包起帆经过将近三年的艰难攻关,克服了无数的困难,终于在码头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从此以后再也不需要一个工人下船舱用人力去捆扎木材了,因此再也没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同时装卸效率也提高了2.67倍。木材抓斗的革新成功引起了港口同行的广泛关注。木材抓斗初战告捷后,他又把目光瞄准了“铁老虎”,那时用人力在船上搬生铁、卸废钢,工人常常累得爬不上船舱,由于作业时灰尘很大,人在舱口一露脸,只见两只眼珠是白的,周身一片乌黑。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包起帆又发明了“单索生铁抓斗”、“异步启闭废钢块料抓斗”、“新型液压抓斗”等等。他的这些创新和发明都是紧紧围绕着码头装卸生产第一线的薄弱环节而搞的,哪里不安全,哪里效率低,哪里成本高,他和他的同事们就在哪里动脑筋、搞创新。这些成果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从而改变了我国港口木材、生铁、废钢等货物装卸工艺的落后状况,其科技成果还实现了产业化,不仅在国内20多个行业1000多个企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还批量出口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国家创造了4亿多元的经济效益。
  1996年,包起帆同志调任龙吴港务公司当经理。当时,龙吴公司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单位,码头在黄浦江上游,货船从长江口到龙吴码头要逆水上行6个小时,很多船公司担心成本太高,而不愿将船靠泊在那里。有时候,码头两三天也等不来一条船,最长的一次一个星期没有一条大船。而一天的空耗成本就是30多万元啊。包起帆认为,创新是龙吴码头唯一的出路。
  包起帆和班子成员们把目标瞄准了小件杂货的集装箱化和散货的专业化革新。外贸运输集装箱化早已风行国际航运界。由于当时的客观原因,龙吴码头却无法承揽外贸集装箱业务。而那时国内贸易的运输方式主要是散货模式和小件杂货模式。中国是个大市场,江河湖海,内需旺盛,可以建立内贸集装箱运输模式。包起帆和他的同事们心中明白,这一创新是空前的,所面临的困难同样是空前的。熟悉码头运输的人都知道,就像飞机运输起码需要两个机场一样,集装箱运输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港口才能开设运输航线,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集装箱装卸系统,具有集装箱装卸的设备和人才。但这些条件当时都不具备,要突破,谈何容易。
  建立内贸集装箱运输模式的方案一 ,包起帆就开始四处奔波,去努力争取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同时要寻找船舶运输公司、货主和码头的合作。在交通部和港航单位的支持下,1996年12月15日,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在上海龙吴码头开通。至2005年,中国内贸标准集装箱已遍布全国40多个港口,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上海龙吴码头的年吞吐量也从250万吨跃升到2177万吨,企业效益显著提升。2001年,包起帆担任了上海港务局分管技术的副局长,2003年改制后担任集团公司副总裁。进入新世纪,上海的港口建设和管理如何由机械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迈进。上海港能否在这方面走在世界港口的前列,不仅关系到上海港的未来和发展,更关系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成败。此时,包起帆的眼光牢牢定格在了高科技的创新上。
  包起帆
  包起帆
  上海作为中国传统大港和对外开放的重镇,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连创新高。一个严峻的问题卡在了上海港口大发展的道路上,码头的运能跟不上进港货物的增长。包起帆凭着对国际港口业整体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果断把攻关的矛头对准了世界集装箱码头研究的最前端——集装箱自动化堆场上,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实现码头操控“无人化”上,放在了依靠高科技全面提升码头效率能级的全新道路上。包起帆找来了荷兰鹿特丹、德国汉堡、新加坡等国际领先码头的最新成果进行研究,又一次开始了科技创新之路。这当中遇到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龙门吊无法识别来自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集卡。这个环节,国际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也只能采用人工操作。
  整整一年,他们没有取得丝毫进展。包起帆一遍又一遍徘徊在码头,一次又一次召集团队研究试验,认真探究着方案的优化改进。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他们攻下了这道世界难题。如今,这套代表着世界最新技术的“集装箱自动化堆场及堆场装卸工艺”,已成功应用在外高桥二期码头上。现场无人指挥,吊车无人驾驶,集卡不用逗留,叉车不再出现,所有的指令都从2公里以外的控制中心发出,一切都显得有序、从容。巴黎发明展览会上,这项成果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过硬的技术系统、扎实的试验数据,获得了25位权威评委的一致赞赏,无可争议地为包起帆赢得了第一枚金奖。
  包起帆在巴黎国际发明展上获得的第二个金奖“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和第三个金奖“用于集装箱的电子标签和电子封条的连接方法”,同样瞄准了国际最前沿。在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和科技部“863项目”的支持下,包起帆的这两个创新成果,一举实现了集装箱运输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信息传递,巴黎发明展览会评委主席赞叹道“这将是一场改变人们运输方式的革命”。包起帆还攻克了集装箱作业安全领域内困扰人们许久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发明了“用于集装箱作业的安全装置”,以此摘得了在巴黎发明展览会上的第四个金奖,打破了展会的历史纪录。
  包起帆是上海最早获得国家级专家津贴的技术人员,在拿津贴的第一个月开始,他就把津贴全部送给企业困难的职工。从1981年取得革新成果开始,他就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不管国家级的、省部级的,还是局级的,奖金的绝大部分要分给团队同志,属于他个人的奖金要全部送给企业伤残、困难职工。这条自立的规矩,他已整整坚持了25年。去年他又获得了全国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20万元奖金,18万分给了同事们,2万送给了两名瘫痪在家的老职工,自己一分钱也没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