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为

  儒略历1906年12月6日(公元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卡缅斯科(今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1935年至1936年间被征入兵役,在坦克学校学习后,被派到一所坦克工厂担任政治委员。1939年成为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党委书记,主管该市的重要军事工业。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勃列日涅夫被征入军队,在多支部队内担任政治职务。1944年升为少将。1946年退役,二战期间他在军中的全部时间是负责政委工作,而不是当军队指挥官。
  他在乌克兰的重建项目工作,后来再次成为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后来调任摩尔达维亚的党-。1952年当选苏共中央书记。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改任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后任苏共中央第二书记。1955年兼任哈萨克党中央-,积极推行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1956年留任为党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开除马林科夫集团成员后,升任主席团正式委员。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4年10月14日主导推翻赫鲁晓夫的十月政变,任苏共中央-。1966年4月8日改爲苏共中央总书记。
  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的数量超过美国。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对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主权有限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着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在1968年派军队镇压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大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最后五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内1969年在珍宝岛、铁列克提等地爆发了中苏边界冲突,之后苏联与中国关系长期没有改善。但勃列日涅夫死前发表的1982年“塔什干讲话”,被认为是勃列日涅夫政府的对外政策变动的讯号。1982年11月10日在莫斯科逝世,享年75岁。
  勃列日涅夫晚年开始大搞-,具有浓重的“勋章情结”,有“勋章大王”之戏称,一生获得至少114枚勋章。1976年12月,70岁生日时获得“苏联英雄”(一般只授予在军事上为苏联国家和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士,苏联历史上只有朱可夫及勃列日涅夫本人先后4次获得该勋章)以及苏联元帅军衔。同样出于庆生,他还获得列宁勋章(苏联最高国家勋章)超过3次。1978年他还获得军队最高勋章“胜利勋章”,成为二战结束后唯一获得该勋章人士。他死后,1989年苏联取消了他的这枚勋章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