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莆田市> 仙游人物

张英

[公元1920年-1984年]

张英为[公元1920年-1984年]

  张英(1920~1984)
  张英,曾用名张国英,字千子,号长缨,仙游县人。民国9年(1920)生。父张翁,务农为生,擅雕刻、绘画。张英7岁时即开始随父学画,并入塾读书。民国22年随父外出为寺院庙宇作彩墨壁画,当时闻名仙游武林岩的“林龙江历史传说故事”便出自张氏父子之手。民国26年张英拜李耕为师学画,技艺迅速提高,受业期间,曾与同学陈董在仙游举办联合画展。民国33年张英学画出师后,因父亲与姐夫相继去世,以卖画维持一家9口人的生活。先后在泉州、厦门举办个人画展,与黄羲、陈薰并称为“李门三杰”.在画坛崭露头角。
  民国38年元旦,张英与李耕在福州南台青年会举办师生联合画展,深得好评,张英被誉为青年画家。1951年6月,张英从仙游到福州任福建省人民科学馆技术员,8月加入福建美术协会为会员,1952年8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同年底省人民科学馆撤销,成立省博物馆,张英留任博物馆干事。1953年他与漆器艺人沈忠英合作的脱胎漆器荷叶瓶,参加福建省首届工艺美展,获特等奖,1954年,张英加入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为会员。
  1957年4月,他调到福州市特种工艺管理局任设计室技术员,同年被错划为 分子,1958年1月下放到福州市工艺美术瓷厂任技术员,1959年他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绘制了山水画“武夷之春”、“闽江风光”和漆画“四季花卉”、“松鹤”等大屏风。同年9月,张英摘掉 帽子,1961年调任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员,并兼任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教师。1962年张英创作的脱胎人物彩塑“ ”参加福州市工艺美展,获一等奖。
  1964年4月,他调到福州第一脱胎厂任设计员,此后定居于仓山区。他为工厂创作大量人物绘画,并培养一批青年技术骨干。1966年“文革”开始后,张英受管制和审查,-停止创作活动。
  1972年10月以后,张英的历史问题逐渐平反,开始恢复创作活动。1976年他为鼓山涌泉寺塑一尊1丈6尺的大金刚,深受游客的好评。1977年他创作的人物彩塑“鲁班”参加省第二届工艺美展,获得优秀作品奖,此后张英的国画“羲之爱白鹅”、“草圣张旭”、“贺知章”等相继在香港及新加坡等地报刊上发表。在香港及南洋一带崭露头角。
  1980年春节,张英的国画“十八罗汉”参加福州画院在于山举办的第二届榕城之春画展,博得盛誉。年底,张英被评为省副工艺美术师,受聘于福州画院及福州市国画研究会。1981年底,张英创作的“李白醉酒”、“怀素书蕉”、“弥勒佛”、“观音”等作品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首届福建画展。1983年,张英应省政府邀请,准备一百余幅画稿,在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取得巨大成功,受到高度评价。
  张英秉性耿直,他的作品总是把传统题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寄以人民的喜怒哀乐。民国37年,他为抨击当时民生凋敝的社会现象,创作一幅“粥少僧多”的画,并题词曰:“兵荒马乱尽饥民,粥少僧多谁为怜”。“文化革命”期间,他满腔义愤地画“钟馗捉鬼”图,寄托着对--集团倒行逆施的愤怒。--集团被粉碎以后,他连夜画“嫦娥下凡”,题上:“人间传喜讯,歌舞下广寒”,抒发人民欢乐的心情。
  张英擅长古典人物画和雕塑,他的作品取材于道、释和历史人物故事,在其中寓于浓厚的生活气息。他擅长以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粗、细线条并用的手法塑造人物,尤以佛像为佳。他在继承其师李耕奇拙泼辣的艺术技法基础上,兼收各派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笔墨奇拙见清新,泼辣中含严谨,构图情景交融,意境深邃,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色彩淡雅,朴实无华。
  1984年9月,张英因患胃癌逝世。享年64岁。
同年(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