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富平人物

张义安

[公元1888年-1918年]

张义安为[公元1888年-1918年]

  张义安(1888~1918)名养诚,字义安。陕西富平人。少年失学,稍长当过烧炭工人。曾就读于正谊书院,师承张衡山学习程朱理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陕西中等农林学堂读书,经宋向辰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因参与闹-,被校方开除。
  1911年10月23日西安光复后,张到省城参加陕西军政府东路招讨使李仲三部,随军驻防韩城、合阳一带。11月初,清军进逼潼关,张自请率革命军300人驰援。清军攻占潼关后,有人主张撤军西走,张说服部众,退入山西永济县凤凰嘴,每日隔河用大炮轰击潼关,牵制清军不敢西进。
  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3月初,秦陇复汉军与东、西两路清军先后达成停战协议,陕西革命形势渐趋稳定。张谢绝接受李仲三让予军权后,与胡景翼等同去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成城学校。
  张去日本前的1911年12月,侵驻中国领土外蒙古库伦(今蒙古国的乌兰巴托)的沙俄军队,策划哲布增丹巴-宣布“独立”,并驱逐清政府派驻外蒙古的办事大臣三多,激起中国人民对沙俄政府的极大愤怒。张到日本后,参加了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举行的反对沙俄侵略外蒙古的-。留日学生商议组织“征蒙军”抗俄,并推胡景翼、张义安等回国筹备。1913年7月中旬,张、胡二人从日本回到上海时,正逢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爆发。张转赴北京,感伤时局,心情苦闷,入北京大学法政预科就读。其时,章太炎在北京大学执教,张曾拜章为师。“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到日本创办浩然军事学社(亦称“浩然庐”),培养军事人才,张与胡景翼再次去日本,入浩然军事学社学习军事。
  1914年5月底,袁世凯公然废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复辟帝制做准备。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成中华革命党,坚持民主革命,继续从事反袁斗争。张与胡景翼奉孙中山命回陕加入陕军陈树藩部。胡任第一标统带,张任营长,同驻三原。袁世凯取得民国大总统职权后,下令免去张凤翙的陕西都督职务,派其亲信陆建章率军督理陕西军务。陆到陕西后,横征暴敛,搜刮民财;镇压人民,-革命党人。陆任命陈树藩为陕北镇守使兼渭北“剿匪”总司令,到渭北一带进“剿”郭坚领导的“护国军”,并令其子陆承武率精锐团配合陈树藩部巡防渭北。5月,张、胡见陆家父子步步紧逼,遂公然揭起“讨袁驱陆”旗帜,在富平发动兵变,将陆承武生擒。张等欲举胡为“护国军”总司令,胡深感自己实力不够,未听劝告,却把陆承武交给陈树藩。陈早有野心,立即在三原自称“护国军总司令”,并以陆承武为质,要挟陆建章。陈、陆狼狈为奸,相互协议:陈答应送还陆承武并保证陆全家安全离陕;陆保证向袁世凯推荐陈为陕西都督。
  1916年6月袁世凯忧惧而死,接管“北洋军阀政府”大权的段祺瑞,任命陈树藩为汉武将军,督办陕西军务。这时,张想离开军队去英国留学,在胡景翼的坚决挽留下,当了胡景翼团的“学兵”连连长,驻防龙驹寨(今陕西丹凤县城)。张治军有方,执行任务身先士卒,在当时陕军中独树一帜,深得官兵敬服,不久迁升为备补营营长。
  陈树藩督陕后,残酷-革命党人,激起陕西革命党人和爱国志士群起反对。1918年1月,张部驻防三原。他早已蓄意反陈,但碍于胡景翼的动摇状态,暂未发难。当陈树藩命胡景翼去“剿”杀陕西民党人士郭坚、高峻等部时,张认为“三原要地也,得之不可失”。他明里张罗部署东进,暗中与董振五、邓宝珊等人积极准备发动起义。1月25日,大雪飞舞,张一声令下,备补营“乘雪夜兴兵”,“声势激雷电”(张义安:《誓师诗》,转引自《陕西民国人物[1]》第122页)。三原起义终于爆发。经两昼夜激战,张、董、邓等部全歼陈树藩的亲信旅长曾继贤、团长严飞龙部,曾、严二人缒城逃匿。战事结束后,胡景翼、曹世英受张义安等之请,分别由富平、耀县赶到三原树起陕西靖国军大旗,发表讨陈檄文,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孙中山等领导的护法斗争。
  三原起义成功后,胡景翼和曹世英互争陕西靖国军的领导权。结果将起义军分编为左、右两翼,胡为右翼,曹为左翼,各称总司令,却迟迟不将围攻西安、讨伐陈树藩的计划付诸行动,引起张等部分起义将领不满。张愤然说:“难自我发,我当先讨贼以谢国人。”(章炳麟:《张义安墓志铭》)于是,他与董振五、邓宝珊、李云龙等率本部300余人,绕道礼泉、兴平,渡渭河,过周至、户县,沿途击败陈树藩部,逼近西安;并争取樊钟秀部在西安西郊向张部倒戈易帜,改树“靖国军”旗,退出战场,开赴蓝田休整。胡、曹二人获悉张的捷报,决定共同反击陈树藩,迅速派部进围西安。战局出现对靖国军非常有利的形势。
  陈树藩受到靖国军左、右两军的围攻,损失惨重,立即致电段祺瑞政府求援,并勾结河南镇嵩军头目刘镇华部入陕增援。刘以“调解人”致书胡景翼退兵。胡见西安久攻未克,便连函令张从西安撤兵。张严词拒绝,并申明说:“陈贼背叛民国及陕西人民,不将其打倒,我死不瞑目。”(《陕西民国人物》[1]第127页)因胡再三催促回三原议事,张便令所部稍退至户县。刘镇华军乘机进攻张部。1918年3月13日,张从三原返回前线率部反击时,不幸中弹阵亡。1919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广州军政府追授张为陆军中将,于右任称张部为靖国军的“神军”。
  
同年(公元188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1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