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北省> 鄂尔多斯市>

张弦

[公元1910年-1947年]

张弦为[公元1910年-1947年]

  张弦,原名张国平,字世全,1910年6月10日出生于湖北省鄂城县(现鄂州市)华容区铁张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因家里贫穷靠借债供他读了几年私塾。他在学生时代曾受到过大革命的影响。18岁时,他开始在乡村教私塾。他教学认真,为人正直,热心为地方公益事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弦投身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秋,他曾到阳新县第四区(龙港)和鄂城县金牛区(现属大冶县),在国民党区公所当过不到两个月的小职员。阳新、鄂城和武汉等地先后沦陷后,张弦仍然回到家乡教书。
  1940年夏,中共鄂城县委书记兼县政务委员会主席(即县长)陈大发(后牺牲)、县委委员杨涤尘等,到葛(店)华(容)段(店)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杨涤尘和李汉(后改名李斌)等,拿了一些革命书报给张弦看,使他的思想觉悟有了一定提高,开始参加革命工作。在党的教育影响下,他团结农民和青年学生,组织了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群众抗日组织。12月,他经杨涤尘、李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底,铁张村和附近几个村庄的新党员组成党的支部,张弦被选为支部书记。随后,他发展了张伍先(后改名张钟)等一些新党员。
  1941年夏,张弦到鄂东特委党训班学习;结业后又到豫鄂边区党校学习。1942年初,他到汉阳县新沟区(现属武汉市)任区委书记。这时,他领导着一支二三十人的便衣武工队,常到武汉近郊或者市内开展抗日活动。6月,他调到中共天(门)汉(汉川、汉阳)地委社会部任干事,负责锄奸工作。
  1942年8月,张弦调返鄂南,任中共鄂城县委委员、鄂城县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不久,鄂城县和县行政委员会撤销,张弦调任鄂南税务局第四分局局长。1943年春,张弦又调任中共武(昌)鄂(城)工委(后为县委)委员、武鄂政务委员会司法科长,葛华区区委书记,领导葛华段地区的全面工作。
  张弦回到鄂城葛华段地区工作后,很快重建了党的基层组织和乡政权,创建了各乡武工队和区中队。
  1943年7月,张弦调查了解到鄂南独立五团第三营在1941年遭到日军的围攻,受到重大损失,是华(容)南乡三个汉奸向日军告的密。张弦决定惩治这三个罪大恶极的日探汉奸,为死难烈士报仇。
  7月的一天下午,张弦得知这三个汉奸由华容镇窜回华南乡各自的家,当晚即布置武工队分头捉拿,将三个汉奸抓获,查明罪证属实后,将他们连夜押运到毛家湖湖心处,捆上石头,沉入湖底。张弦以鄂城政务委员会名义,亲自写了除奸布告,派人于夜间张贴葛华段各集镇。当时,“石沉三汉奸”的故事传遍葛华段地区,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在此以前,张弦率领武工队,处决了死心塌地的汉奸多人,使汉奸们日夜提心吊胆,不敢轻举妄动。
  当时日军严格控制食盐,盐价很贵,一石稻谷只能换五斤食盐,而且不易买到。1943年春末夏初,张弦了解到华容汉奸姜辉煌用独轮车载了21车食盐,准备运到鸭儿湖去,立即决定把这批食盐拦截下来,解决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困难。他率领便衣队,乘船先赶到鸭儿湖湖心岛白马洲,等盐船一到,就将汉奸企图运出的食盐全部缴获,转运到小庙乡,廉价卖给了群众。
  此后不久,又得到情报说金牛镇伪和平军第三师成渠部装了32船稻谷,派十几名伪军押运,向磨刀矶进发,准备运给县城的日伪军。张弦报告县委,县委决定由张弦与李鹤(税务局长)负责拦下这批粮船。李鹤率领便衣队30多人星夜赶往磨刀矶。张弦率领武工队组织农民200多人的运粮队,赶到夏家沟附近湖边,准备接运粮食。第二天拂晓前,便衣队乘船赶到磨刀矶,向夜泊磨刀矶的日伪粮船发动围攻,十几名伪军被全部缴械。便衣队动员船民起锚扬帆,32条粮船于中午全部到达夏家沟。运粮队立即登船挑运粮食。后来又将这批40多万斤粮食转运各乡,分给贫苦农民。
  张弦还注意执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对于敌伪中可能争取的人物,也尽可能争取和利用,以分化日伪力量。
  段店附近的谢家大湾,有一位私塾教师谢司农老先生,在当地有一定名望,张弦年轻时曾从谢司农读书。1942年冬天,张弦动员谢老先生,利用在当地的名望和社会关系,参加段店日伪“维持会”工作,以此为掩护,做些有利于抗日的事情。在张弦的鼓励和支持下,从1943年1月起,谢老先生担任段店日伪“维持会”会长,以这个公开身分为掩护,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3年秋,谢老先生争取了段店日伪保安中队长范正天作内应,由张弦和胡柏才率领县大队,黑夜攻入段店伪保安中队,缴获步枪19支、手枪1支和一些弹药。谢老先生还鼓励儿子谢友炎及侄儿等参加共产党的地下活动,担任交通员、传送情报。
  张弦还通过段店地下党支部的各种关系,把段店日伪侦缉队长姚少臣争取过来,姚少臣表示愿意拉出人枪,参加抗日队伍。张弦决定让他留在日伪侦缉队里,这样,在段店区的日伪“维持会”、保安中队、侦缉队中,均有内线,这就为段店区开展抗日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张弦派中共华南乡分区委委员、乡武工队长廖镜明,四进四出鄂城县城附近的樊口镇,争取日伪-长涂天保与抗日武装合作。
  在华容区,有许多村庄都是姜姓,人称“姜半天”。姜姓有个头面人物姜元迟,是读书人出身,儿子在国民党军队中当旅长。他的亲族有的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有的充当日军鹰犬。张弦认为争取姜元迟对抗日是有利的。经请示县委同意,张弦要姜元迟出任华南乡乡长,负责维持地方秩序,保护人民安居乐业。姜元迟以年老推辞,张弦同意由他保举一人担任乡长。随后,华容日伪保安中队长姜少和通过姜元迟与抗日武装联系,亲自到华南乡会见张弦,表示决心不与人民为敌。此后,华容区日伪保安中队长在姜少和任职期间,没有与中共地方组织发生过冲突。
  张弦早就与葛店区教育界著名爱国进步人士、主办静旋学校的陈之节(亦即陈自杰)有交往。张弦常带领工作人员和武工队等,到陈之节所在的秀海村一带活动,送给陈之节一些革命书报,向陈之节宣传解释中共的抗日主张,使陈为抗日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鄂城樊湖地区有一土匪芦鸿雁,自称为湘鄂赣游击司令部樊湖办事处主任兼樊湖支队司令,有数百人枪。1942年八九月间,中共鄂城县委撤销,成立中共樊湖工作委员会,王守愚任工委书记,张弦等任委员。为了争取芦鸿雁抗日,张弦根据工委决定,不顾生命危险,毅然承担与芦雁鸿谈判的任务。芦鸿雁违约指挥武装人员企图袭击谈判人员,工委早有提防,指挥部队包围了芦鸿雁部队,活捉并处决了芦鸿雁,歼灭了这支反动武装。
  1943年3月的一天,张弦得到情报,国民党顽军姜昭桥独立大队,准备进犯小庙乡。姜昭桥人称“老幺”,原是本地一个土匪头子,他网罗一些土匪流氓,拥有40多人枪,与国民党军队拉上关系后,被封为独立大队长。他经常率部骚扰抗日根据地,袭击武工队。张弦决定歼灭这股顽匪。他率领区中队70多人,乘船渡过鸭儿湖,到骡洲嘴上岸,埋伏在敌人必经的渡口附近的麦地里。第二天上午约8点钟,姜老幺率领40多人,由季家畈出动,到达骡洲嘴渡口,当他们正争先恐后地抢着上渡船时,张弦指挥区中队发起突然袭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歼灭顽匪20多人,其余俘虏,并活捉顽匪大队长姜老幺。
  1943年夏天,国民党在全国掀起第三次-0。张弦率领区中队和武工队驻在武昌、鄂城县交界的麦家岭和大赵湾。一天,顽军马钦武部宦云龙大队,突然由东南向武工队进攻。张弦指挥区中队和武工队,配合新四军第五师第十四旅第四十团,向顽军英勇反击,激战六个多小时,将顽军全部击退,并歼灭了顽军据守关帝庙的一个班,缴获机枪一挺和步枪十余支。战斗后,新四军主力部队和武鄂地区领导机关又暂时转移到长江北岸,张弦仍留在武鄂地区坚持游击战争。
  这时,顽军马钦武部占领了庙岭地区,并四处侵扰,建立国民党政权,残杀中共抗日人员。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张弦坚定地执行党的指示,紧密联系群众,领导区中队和各乡武工队,顽强地在葛华段地区站住了脚跟。张弦领导区中队和各乡武工队孤军坚持了一个月间,我武鄂领导机关和部队又胜利返回这个地区。
  11月,在中共武鄂县委领导下,地方武装县大队扩建为县总队。葛华区中队也扩建为区大队,张弦兼任区大队政治教导员。
  1944年2月10日,张弦率领葛华区大队70余人,在距日军据点葛店几里处活动时,遭到日军300余人及伪军100余人的包围袭击。大部分同志突围脱险,16位战士阵亡,张弦等13位同志不幸被俘。
  当天,日军枪杀了10名被俘战士。第二天,将张弦和大队政治协理员余正峰、第一排排长张少卿3人,押送到汉口日军-审讯。
  日军先后五次审讯张弦,又指使汉奸劝降,遭到张弦等3同志的痛斥。敌人无奈,只好把张弦等3人关进俘虏收容所。后来又将他们3人同其他被俘人员押到武昌南湖飞机场做苦工。因做苦工的被俘人员多,看守的日军士兵少,飞机场没有围墙,比关在监狱里有利于逃跑。6月14日中午吃饭的时候,张弦和张少卿假装上厕所,趁敌人没有注意,偷偷跑出了飞机场。
  1944年6月25日,张弦和张少卿又回到了家乡。重新担任原来的职务,领导葛华段地区的全面工作。
  7月,据获得的情报,国民党九战区别动军第2支队司令廖义华,派遣他的中队长姜辉煌到华容镇,与日伪侦缉队长姜少春密谋,企图夹击中共地方抗日武装。于是张弦派出手枪队员四人,化装进入华容镇,击毙了顽固-分子汉奸姜辉煌。随后,张弦又派出3名手枪队员,到华容镇日伪据点准备捕杀姜少春。当时未找到姜少春,却遇到两个日军士兵,手枪队员用两个大酒瓶将两个日军砸死,缴获两支步枪。事后,张弦指示“维持会”长谢司农等人向日军密报,说姜少春暗通国民党军队廖义华部,打死日军两名,抢走0。日军生疑,枪毙了姜少春。张弦又通过关系派人打入华容日伪侦缉队,接任侦缉队队长,控制了这个侦缉队。10月,张弦派出武工队员,捕杀了冒充新四军-的葛店日伪侦缉队员吴华山。
  1945年2月,张弦率领区大队,配合武鄂县总队,向葛店西南甲铺岭的日伪“自卫团”(原名侦缉队)发动突然袭击。激战数小时,除伪团长刘老幺(刘振言)、副团长余正君逃脱外,伪“自卫团”40多人全部被俘。
  5月,曾任国民党军队营长、后投靠日军的熊去程,窜回家乡段店,网罗土匪流氓60余人,成立所谓“和平建国军”,自称“司令”,建立修械所,制造土枪,加筑碉堡,妄图切断中共武鄂地区与江北鄂东根据地的交通联络线。6月初,中共武鄂县委决定趁熊云程立足未稳突袭段店,消灭这股伪军。张弦率领区大队及各乡武工队,配合县总队作战。在6月初的一天夜晚,武鄂地方部队突入段店,击毙熊云程,将其部下全部俘获。张弦率领县总队一部及区乡武工队,阻击由华容赶来增援的日军,英勇战斗一个多小时,将敌人击退。
  事后,日军迁怒于群众,逮捕段店附近村民10余人,关押在三江口据点里。张弦又率领区大队及乡武工队,配合县总队,夜袭三江口日军据点。日军在县总队及区乡武装的猛烈攻击下,丢弃据点,从地下坑道潜逃至江边,上船逃往江北团风镇,被捕村民全部营救出来。
  7月中旬,张弦决定歼灭华容伪保安队。一天夜里,张弦率领区大队和各乡武工队,夜袭华容镇,伪保安队被全部活捉,缴获步枪18支。当天夜里张弦还布置华容的地下党员,打开华容镇日伪粮仓,组织附近群众挑出粮食两万多斤,解决了附近贫苦农民的生活困难。此后不久,张弦又率领区大队和各乡武工队,配合县总队,夜袭葛店日伪军,使其龟缩在据点内不敢外出。
  1945年9月26日,张弦组织了100多只民船,夜以继日地运送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及十四旅第四十四团回师北渡长江。在胜利完成协助主力部队安全渡江的任务后,按照上级指示,张弦随鄂南地方武装最后北撤。
  1946年上半年,张弦随军北撤到湖北、河南交界地区,担任中共罗(山)南县周党区区委书记。同年夏,中原突围时,张弦在中原部队十五旅四十五团随军负责-工作,历时32天,行程约3000里,艰险备尝,于1946年7月19日进入陕西省商南县境。
  7月22日,中原局在商南县白鲁础村召开会议,决定主力部队继续北上,随军干部尽可能化装前往延安或其他解放区。经四十五团副政委余嗣贵批准,张弦和易新民、杨涤尘、刘川、程行富等6位随军干部领了路费,准备前往延安或其他解放区。
  张弦等6人离开四十五团后,经过民主讨论,决定建立临时党支部,他们一致推选张弦任书记。临时党支部作出几条决议:一、化装转移目的地是延安,但如果路途确有困难,就到其他解放区;二、根据6人的特点,决定化装为肩挑小商贩;三、排除万难,力争实现目标,万一碰到不测,宁可牺牲自己,决不叛变;四、先在山区深入群众,调查周围敌情,熟悉地方风俗人情,了解转移的方向路线,作好各项准备,之后自愿结伴同行,一般以二至三人为宜。
  7月的一天下午,张弦等6人在商南县的40亩地附近调查时,遇到一支几十人的地方武装。这支武装刚被中原部队四十五团收编不久,张弦和易新民两同志曾对他们讲过话、上过课。不料这支队伍的队长景桂茂竟将张弦等6人-起来,准备叛变。张弦和易新民等同志义正词严地批驳了景桂茂,并争取了该队副队长。当天深夜,这个副队长释放了张弦等6人,并亲自送出哨卡。
  张弦等6人由于路费衣物等被叛匪劫洗一空,化装北上的计划搁浅,于是又回到部队。
  1946年8月2日,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接中央电示,部队停止北上,就地展开游击战争,创建豫鄂陕边区革命根据地。同月,豫鄂陕边区第三地委和第三军分区成立。第三地委之下建立郧商、商山、郧山、山阳四个县委和县政府。四十五团是第三军分区的主力之一,原在四十五团随军工作的张弦、易新民、刘川等分配到郧商县工作,张弦任县委委员、县民主政府财政科(或称财粮科)科长,负责筹粮筹款,解决本县军政人员的吃穿和必要开支,并供应军分区部队。
  陕南的冬天,遍地冰雪。中原突围时是夏天,突围的部队和随军干部穿的仍是单衣。为了解决过冬的棉衣,张弦及时组织人员购买布匹和棉花,走村串庄动员群众赶制棉衣。棉衣加工中心设在马蹄坑村,张弦把铺盖搬到那里,负责分配布匹棉花,验收成品。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负责赶制了1000多套棉军服,受到军分区领导的表扬。
  1946年12月,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大举向我三军分区“清剿”。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强迫居民搬走粮食,撤掉锅灶,封闭房屋,并将他们统统迁移到赵川敌据点周围居住,并在四周用竹木扎起篱笆,派兵把守,不许居民离开。面对险恶环境,中共郧商县委决定并区合乡,加强区乡的领导力量,坚持斗争。张弦被调到梁家坟区与宽坪区合并的梁坪区任区委书记。
  1947年1月中旬,张弦穿着单军衣,顶着呼啸的北风,冒着纷飞的大雪来到大竹园,找到梁坪区委副书记谢辉等同志。张弦传达了县委指示精神,然后与谢辉等共同研究本区工作的巩固和发展以及筹措军费、支援解放战争等问题。张弦提议扩大活动范围,到国统区去打击危害人民的恶霸地主豪绅。事后,他率领区中队夜袭赵川附近的一个地主庄园,活捉大恶霸地主张某,迫使他拿出1000银元赎罪。这次行动,鼓舞了群众,国统区群众奔走相告:“红军回来了!”“穷人有指望了!”
  1947年春节刚过去几天,1月31日(农历正月初十)晚上,张弦和谢辉率领区乡干部和战士共十几人,离开大竹园老屋场翁生德家,前往梁家坟。半夜宿营于大竹园附近的李家岩山上的一个防看野猪的草棚子里。不料叛徒张学良和彭世义带着“夜护队”20多人枪,叫翁生德带路,深夜偷袭李家岩。哨兵开枪报警。张弦等闻声立即起身冲出草棚外,指挥战士抵抗。由于敌兵较多,又是当地人,熟悉地形,逐步逼近。张弦和黄班长掩护其他同志向后山悬岩方向撤退,等其他同志突围脱险后,张弦和黄班长受伤,英勇跳崖,壮烈牺牲。张弦牺牲时,年仅37岁。
  张弦与黄班长牺牲后,当地群众把两位烈士的遗体抬回村子里,按照当地风俗,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1959年,当地政府和群众把两位烈士的遗骨移葬于商南县烈士陵园,墓前竖立的石碑上 书:“张科长、黄班长之墓”。
  (张 钟张兴中张 平廖镜明李可瑜陈远映)
  
同年(公元191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