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广州市> 番禺人物

张瑞权

[公元1899年-1982年]

张瑞权为[公元1899年-1982年]

  张瑞权(1899~1981),字伯荪,号瑞泮,广州番禺沙湾人。父端甫,字正时,清代优廪生,曾任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谋。
  张瑞权少年时在广州禺山小学、南武中学读书,民国7年(1918)考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攻读英文,民国11年毕业。曾先后在肇庆中学、广州南武中学任教,并加人知用学社。该学社为广东高师部分毕业生所组织,宗旨为“求知致用,双方并重”。民国13年暑假,学社决定办学以固社基,张瑞权、唐富言等借课室办夏令班,以余款充知用中学开办费,租民房为校舍,招初中生两班。这是广东试行六三三学制(即中学共6年,初中、高中各3年)的第一所中学——知用中学(校址在百灵路)。校长为唐富言。民国14年夏,张瑞权接任校长,连续任职31年。
  张瑞权接手知用中学时,面临许多困难:教职员分成两派,争论不休;经费支绌,欠债无法清还;学生退学多,学校几乎停办。张瑞权迎难而上,团结师生,艰苦创业,再招初中生两班,兼办升大预备班,3年后又招高中班。
  自民国17年起,知用中学教职员同舟共济,努力教学,教学质量逐渐提高,学生大增。至民国23年已有33个班,学生1900多人;设备日益充实。民国25年致用堂、求知堂、图书馆、科学馆先后建成,学校初具规模。
  张瑞权为提高教学质量,先后聘请了不少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任教,如数学教师胡金昌、张兆駟,国文教师榻参化、吴三立,均属佼佼者。
  张瑞权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积极参加社会进步活动。民国16年初,他曾邀请鲁迅到知用中学讲演。民国27年4月24日,茅盾抵达广州,张瑞权次日即邀请他到知用讲演,听讲者十分踊跃。
  民国27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知用师生在张瑞权领导下,誓不当日本侵略军的顺民,于翌年2月迁校澳门青洲。他们顶住了葡萄牙当局对办学的苛刻限制,粉碎了日伪利诱知用中学迁回已沦陷的广州的阴谋。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澳门政治环境恶劣。民国31年,知用师生部分留守澳门,部分跟随张瑞权北上湖南郴县良田。日军进攻郴县,知用中学又先后迁黄茅大山和田池洞,最后在临武牛头汾上课。知用中学师生跟随张瑞权不畏迁徙跋涉艰辛,坚持了民族气节,一面艰苦办学,一面宣传抗战。日本投降后,知用中学即迁返广州复校。
  解放大军南下时,广州各校不愿疏散,由知用中学等7校联同找余汉谋交涉,9月依时开课,迎接广州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知用中学努力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取得较好成绩。1956年夏,改为公立,更名为广州市第28中学。1983年,复名知用中学。
  1956年11月,广州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张瑞权为副市长,以后第三至五届人民代表大会,连选连任,直至1965年2月。
  改革开放后,张瑞权又是誉满全国的“七老办学”得力的一员。1979年4月,广州市政协外文翻译组廖奉灵、徐舜英、张瑞权等7位平均74岁高龄老人,为了解决改革开放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决心创办职工业余外语学校,为国家再作贡献。张瑞权自筹资金,并四处奔走请老师、租课室,学校越办越好。到1985年,发展到34个主科班,在校学生1490多人。6年来该校结业、毕业学员有400多人被广州各大宾馆、外国驻穗商业机构等聘用,有的出国留学或考上研究生、取得博士学位。1984年10月5日,《光明日报》头版详细报导了“七老办学”动人事迹,标题为《心随四化伟业飞,人到八十亦不休》,一版头条发表了题为《人间重晚晴》社论,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张瑞权刚直不阿,善于团结人,深受师生爱戴。知用校友撰联称颂他:“高士行,持朴实,平易近人,师生员工皆爱戴;赤子心,兴教育,艰辛为学,五洲桃李作楷模。
  他一生克勤克俭,常说:“我读书是咬菜根读上的。他治学态度严谨,年逾古稀,仍勤奋不已。外文造诣颇深,有“英文活字典”之称。在政协翻译组,勤译英文散篇。有英水兵鸦片战争时日记,内多清代官员职衔,为了确译,常和同行商讨。张瑞权爱国之心炽烈,捐献从不后人,而自奉俭约,衣着朴素。他任广州市副市长期间,廉洁奉公,身体力行。平时上班或参加一般公务活动,常常穿着褪了色的中山装和解放鞋走路,并带了雨伞及英文版《北京周报》,坚持不坐公家小汽车。他对人说,国家汽油有困难,能省即省。住房陈设简朴,人们很难想象这就是曾任副市长8年的十级干部的居室。他有《示儿》诗:“名利不贪图,工-勤劳,支援全世界,丹心传儿曹。这首诗表达了他一生不图名,不图利,一片丹心为祖国和世界的伟大胸怀。
  张瑞权同时还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委、广州市政协常委、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广州市历届人大代表。
  1981年12月26日在广州病逝。遗著有《知用学社和知用中学》、《张瑞权诗词唱酬集》。
  沙湾镇   沙湾镇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总面积52.7平方公里,人口12万,毗邻穗港澳。 沙湾镇是一个具有8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璀灿的文化。沙湾自古以来文风鼎盛,名家辈出,文化积淀丰厚。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何氏三杰”,涎生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传世名曲;沙湾留耕堂、宝墨园、三善古庙群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杰作;沙湾飘…… 详细++
  
同年(公元189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