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惠安人物

张强

[公元1918年-1949年]

张强为[公元1918年-1949年]

  张强
  (1918~1949年)
  张强,民国7年(1918年)6月生于贫农家庭,幼名秀锦,学名醒亚,洛阳镇石任村人。父母早殁,兄弟仨,强居幼,靠长辈抚养。年少时,初进私塾,继入新民小学。后因二哥被地方恶势力杀害,故随嫂迁居厦门鼓浪屿。
  “九一八”事变后,张强适在厦门读书,由乡亲举荐参加《黎明》周报的抗日宣传活动。民国21年淞沪抗战后,张强被举荐前往上海参加马列主义学习班,接受抗日救国的教育。学习结束后,返回厦门,适遇抗日救国会在厦门设立,在支持平潭的抗日游击斗争中,张强担负联络员的任务,经受实际锻炼。
  民国23年,张强由厦门双十中学转入泉州晦鸣中学读书,参加泉州学联的抗日宣传,且与黎丁等人组织“抗日剧社”,进行抗日宣传演出。民国24年冬,他在家乡新生小学任教时,创办《小拳头》刊物,在泉州、惠安等地发行,广泛宣传抗日救国活动,颇受好评。民国26年,他在晋江沙峰小学任教时,兼任厦门《抗日新闻社》记者,热心于抗日活动。
  民国27年夏,经厦门抗日救国会张圣才的举荐,张强、庄毓英等人前往湖南临澧抗日特种训练班受训。入校后方知是国民党军统特务训练班。几经周折,才转入衡阳抗日游击训练班受训。结业后,张强被委任为第三战区少校参谋。赴任前夕,日军已占领厦门,福建沿海形势紧张,他设法回到惠安活动,不久与张天昊在德化合作开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张强任德化县自卫中队长兼军事教官。后被调泉州、福州,均未赴任,仅通过关系转去《永声报》任。因多次抗命,受国民党军统当局多次通缉,民国29年被囚禁在福州监牢。在牢中,他注意阅读书报,并以张生亚、达前等笔名为《东南日报》撰写《再论福建抗战前途与任务》等近20篇评论文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强获释出狱。旋即与友人合作,武装袭击小龟屿的汉奸武装,缴获部分0弹药,返回惠安獭窟岛,组织渔民武装,保卫渔业生产。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4年11月张强通过梁华光的关系经上海投奔苏北解放区。他到江苏淮阳市找到梁灵光,说明身份和来意,由梁灵光介绍给中共华中分局。经组织安排他到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分配在第九队。其间,他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校内各种活动,打篮球、办墙报,撰写政治、军事评论文章,在全校墙报比赛中,名列前茅。后由建大校长庞唐向中共华中局汇报和推荐,经批准为中共特别党员,由建设大学调到华中分局联络部作为特派员分配到福建工作。
  张强在建设大学期间与第九队政治指导员朱文鉴相爱,当时组织上考虑到蒋管区开展工作的方便和需要,就批准他俩结婚,同时派出执行任务。由华中分局联络部部长杨帆、副部长陈生具体交待:以“中共华中分局第一工作委员会上海特别支队”的名义进入蒋管区,对外以张强为主,朱文鉴为政治交通,负责对内的领导工作。主要任务是从事情报、策反和组织武装斗争。民国35年6月,他俩离开苏北前往上海,拟在上海、厦门、香港一线以商业贸易为掩护,建立网点,开展工作。适逢内战爆发,长江交通断绝,朱文鉴暂留上海,设法与组织联络。是年秋天,张强从上海到厦门,辗转回到惠安、南安和晋北一带,利用旧关系,先后组织起“新民主主义同志会”、“正义社”,以联络各界知名人士,强调造福桑梓。继又建立“生活促进会”、“新民主义读书会”,团结进步青年,为敌后游击区培养骨干分子。
  民国36年夏,朱文鉴从上海到惠安。她偕张强去香港寻找新华分社联系。接待人表示:派出人员众多,战争时期难以清理,并告诉他俩按原计划,独立作战。于是张强多方联络在香港的福建同乡、友人和闽南籍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地方绅士,共同筹划回福建工作。
  民国37年5月,张强、陈盛智等人在香港成立“福建人民自救同盟”,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组织准备,伺机武装斗争;在农村扩建游击区,开展反“三征”和减租减息斗争;在城镇争取开明绅士,策动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投诚,为迎接解放大军南下,早日解放福建作准备。6月初,张强向中共香港分局汇报成立“福盟”的经过,得到李嘉人的认可。随后“福盟”成员按照分工的任务,先后返闽开展工作。张强抵达厦门后,为扩大-工作范围,即以“厦门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义于12月在中孝里10号召开会议,拟在安溪、永春、德化、大田等地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人民政权,迎接解放军南下,早日解放福建。会议还决定成立“福建人民军”,布置筹集新式短枪二三十支作为武装骨干。会后,张强走访张圣才,请其解决进山后的医药问题。
  民国38年1月,张强抵达安溪三洋杨玉霜家,经杨介绍与王新整接触,双方协议建立合作关系,加强革命力量,共同发动武装斗争,并研究利用玉坑康明琛的关系,建立武装据点。双方还商议各自从厦门等地调人进山。2月,中共泉厦临工委从厦门大学等学校选调石益、张永年等党员6人,先后到达永春坑仔口,安排在各学校任教员作为掩护。这时,王新整、朱文鉴在坑仔口召开会议,共商建立中共安(溪)永(春)德(化)临工委,下辖玉坑党总支。并制定《三个月工作计划》。王新整离开后,永(春)德(化)大(田)的工作由朱文鉴、张强负责,并组织“抗征会”,开展对国民党军政人员的-工作。
  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福建各地游击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安永德大游击区颇具规模之际,4月厦门街头出现“警告特务张强,勒令停止活动”的布告。时他正与安溪游击队合作攻打湖头即将胜利。为了向领导说明情况,张强和石益夤夜赶到安溪长坑找中共安溪中心县委,中心县委要求张强退出领导,到德化隘门街等接华中分局的关系。经徐志荣的推荐,张强、朱文鉴暂到玉坑小学教书。他俩遂把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漳(平)等地的-关系和人员、0、文件全部交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派来一批干部抵达永春坑仔口,加强对永德大地区工作的领导。随后,张强被关押、审讯,5月25日不幸牺牲,年仅31岁。
  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强为革命烈士,颁发革命烈士证书。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烈士故乡惠安为张强修建墓园,并以惠安县人民委员会的名义为其竖碑,以为纪念。
  
同年(公元191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