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富平人物

张鹏一

[公元1867年-1943年]

张鹏一为[公元1867年-1943年]

  张鹏一(1867~1943)字扶万,号在山主人,晚年号一翁、一叟,笔名树叟。祖籍山西曲沃,生于陕西富平,遂以富平为籍。七岁起入塾读书。11岁始由其父每日讲授汉魏以来古诗二三十句,并要求读写。坚持五年,诵诗达千余首。
  清光绪十八年(1892)考入泾阳味经书院,读书的同时,还协助山长刘古愚校勘《史记》和《尔雅注疏》。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举入。次年初赴京会试。到北京后,在“三矫堂”(亦称京师“万木草堂”)谒见康有为,并拜康为师,积极参加康领导的维新运动。三月二十二日(4月12日),康有为等在北京组织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保国会,张参与筹备;还与林旭、康广仁、梁启超等13人联名发表了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拒德人占胶州湾公启》。不久,张带着康有为致刘古愚的信及赠刘古愚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返回陕西。八月初六(9月21日)慈禧太后再度训政,“百日维新”失败,刘古愚因受株连于同年冬被解除味经书院与崇实书院山长职务,返回故乡咸阳;张与吴子敬、陈涛等陪同前往。翌年,张返回富平,光绪二十七年(1901)春迁居西安,从事古代经典及史籍文献的考据研究。次年到北京,不久出任山西省清源(今属清徐)县衙文案(秘书)。后因母亲病逝辞职返回富平。光绪三十年(1904)春,刘古愚的灵柩由甘肃运回其故乡咸阳天阁村安葬,张赴咸阳参加葬礼。同年,他在家乡富平董庄创办文王庙小学堂,又受聘任临潼横渠书院主讲。这一时期,张除撰写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著作《儒教篇中之参考志佛》与《宋元学派变迁》两书稿外,还根据严复翻译的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的著作《原富》进行删节编纂,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版了《节本原富》,开创了清末西北学者介绍国外资产阶级经济学名著之先河。
  光绪三十四年(1908)起,张先后任山西省长治县代理知县、山西大学堂庶务长、中国银行秘书长等职。1914年春辞职由北京返回陕西,6月任陕西督军署秘书,9月任陕西吏治研究所所长。1916年任陕西通志局分纂,又受聘监修西安碑林。期间,他撰写了《散氏盘铭》《晋诸公赞》等著作。1921年秋赴上海,特地到其师康有为家拜谒,并向康有为介绍了陕西著名的辛亥革命志士胡景翼的情况。1923年10月至1924年1月上旬,由于吴佩孚的推荐,陕西省长刘镇华邀请康有为到陕西讲学。康在陕西讲学和游览期间,张是主要陪同人员之一,并充任翻译。他还与康的另一学生邓毅把康的演讲记录整理,后来编成《康南海先生长安演说集》出版。康有为为了答谢张的盛情接待,特地到富平张家和他创办的文王庙小学堂访问做客,还赋诗相赠:“一代孙杨有大名,关中豪杰李天生。文昌九曲扶万宅,又继亭林过富平。”康还为富平藏书楼书写了“藏书万卷”等匾额。康有为因换经导致了轰动一时的“盗经”风波,张也受到牵连,被杨叔吉、高介人、李仪祉等人组织的陕西古物保存会斥责为“诱劝僧人换经”。其实,张鹏一并未参与其事。
  1926年刘镇华率镇嵩军围攻西安城期间,城中粮食极为困难,许多人病饿死亡。张及亲眷20多口人住在西安城内,生活十分艰苦。数月后,张病情加重,由其二子同昌与三子际昌深夜护送出城返回富平乡间调养。1930年10月杨虎城主持陕政,聘请张为省府顾问。1934年国立北平研究院与陕西省政府共同组建陕西考古会,张任考古委员会委员长。从1926年到1936年10年间,他撰写了《唐代日本人来往长安考》《太史公年谱》《公羊今释》《礼记今释》《诗经今释》《尚书今释》《阿母河考》《孔圣事迹问答》《刘古愚年谱》等一系列著作。1937年6月西北史地学会成立,张当选为理事长。在此前后,西安碑林保管委员会成立,张任主任。
  “九一八”事变后,于右任恐数年前高价购买的稀世珍宝东汉蔡邕书写的《熹平石经》残石保存于上海不安全,设法运回西安。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根据于右任所嘱,委托张妥为保存。张对此非常重视,特将此石存放在考古会自己的办公室内。1938年春夏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山西大部分领土,多次出动飞机轰炸西安,随时准备进攻陕西。危急之时,张不顾年高体弱,最先拟订了碑林文物珍品的保存计划,但在保管委员会讨论时,因看法不一,争论激烈,难以定案。就在此时,于右任来西安视察,对张等的爱国精神和不辞劳苦的行动予以高度评价,明确指示按原计划进行,且要求在埋藏碑石文物时,一概遵从张鹏一之言。于语重心长地强调说:“抗战之中,望诸位谨守团结,勿以私意为念,则陕事幸甚,民族幸甚!”嗣后,在张与周伯敏、曹仲谦、翁维谦等人的组织下,与聘请的工人一起,在不时传来的防空警报声中,把于右任捐赠给西安碑林的大批珍贵碑石拆下,装入麻袋深埋;其他碑石文物也采取砖砌、泥封等办法,予以妥善保护。在前后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张不断亲临埋藏现场查看指导,常常顾不上吃饭睡觉,终于使这批国宝在抗日战争期间得以很好地保存下来。尤为难能可贵的是,1939年10月,张又亲自护送《熹平石经》残石到富平董南堡家中,藏于后院的枯井内,严令家中人保密,直至临终前还叮嘱长子张丙昌务必妥善保存,以后面交于右任。张逝世后,此石几经周转,但保护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移归西安碑林博物馆珍藏。
  1939年,张当选陕西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并任第三审查委员会召集人。任职期间,提出议案,要求治理洛川、宜君、富平县境的河水,兴修水利以灌溉农田;还应邀去各县给参加培训的教师和公务员讲课。
  他生前勤奋治学,著作甚丰,已刊的著述近20种,文章多篇;未刊印的著作有近40种,是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及近代历史非常珍贵的资料。1943年10月16日逝世于富平故里。
  同年(公元1867年)出生的名人:

牛兆濂 (1867~1937) 陕西省西安蓝田
柴守愚 (1867~1926) 陕西省安康白河县
李秾藻 (1867~1939) 陕西省安康旬阳县
胡书竹 (1867~1951) 陕西省安康汉阴县
周文郁 (1867~1916) 陕西省榆林子洲县
+ 更多公元186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3年)去世的名人:
常汉三 (1893~1943) 陕西省榆林绥德县
许权中 (1895~1943)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袁鸿化 (1910~1943) 陕西省西安高陵区
高祖宪 (1870~1943) 陕西省榆林米脂县
蔡启禄 (1916~1943) 陕西省安康岚皋县
王连成 (1919~1943) 陕西省商洛丹凤县
+ 更多公元1943年去世的名人》